不論缺水或多水,「水」已經成為世界共通的難題。今年一月的世界經濟論壇,即把「水危機」列為影響衝擊的第一位,這也是近十年來「水」首次躍上衝擊最深遠的人類首要危機。如今和台灣相同,包括美國加州、巴西、澳洲、俄羅斯等國家,同樣在承受旱災之苦。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說,「我們正在經歷巨變,而且所帶來的衝擊,是地球從來沒有過的。」因為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所做的報告,地球過去溫度增加一度要花五千年的時間,如今卻縮短在一五○年內,溫度快速上升且還在加速中,到本世紀末預估上升兩度。
「速度快到下一代所要經歷的變化,將是我們無法想像,」他說。
無法迴避的是,全球都要面對高溫的未來。高溫讓四季起了變化,冬天的寒流愈來愈少,也愈來愈短;夏天熱浪愈來愈長,更出現破紀錄的高溫。隨著地表熱能增加,地球科學家也觀測到全球土地正在乾化,烘托出一個乾與渴的世界,也帶來意想不到的課題「乾旱」。
暖化不斷加速,乾旱還會持續,對農業生產更帶來衝擊。因為糧食生產減少,出口國無法出口,進口國更要不斷搶奪,二十一世紀將因為乾旱造成全世界搶糧。
另一方面,隨著海洋增溫,帶來的是極端豪大雨。美國在二○一三年的氣侯變遷報告,即提出亞洲本來就是全球洪澇最嚴重的區域,未來挑戰將更大,因而受災人數將超過兩千九百萬人。
在暴雨和乾旱間擺盪
而台灣就在兩個極端間擺盪,就像坐雲霄飛車從高峰到低谷,反覆發生。汪中和畫出台灣從一九○一年到去年的平均雨量,發現從一九六○年的暖化現象發生後,台灣「風調雨順」的日子愈來愈少,乾旱發生的節奏愈來愈快、強度也愈來愈強,大旱的間距從十五年、十年,到小於十年。
「我們有三一%的時間處於乾旱,一三%遭遇豪大雨,」汪中和說,真正讓人心安的只有一半時間,其他時間都在擔心受怕。
小小的台灣更分成兩個世界,一刀劃開北部和中南東部。當中南東部的降雨量在減少,唯獨北部增加;而當全國降雨天數都在減少,北部勉強維持平均一八三天,中南部卻較平均一二八天還少了二十天,最嚴重時甚至超過四十天。
造成的結果是,北濕南乾,北部降雨天數減少,但強度在增加,只要一下雨就可能是豪大雨,而乾旱更形同幽靈般,不斷盤踞在中南部的上空。
對未來的不確定,讓國家承受的風險愈來愈高。「整個世界包括台灣,政府都要面對不能回頭的新趨勢,」擺在汪中和面前的電腦出現全球地圖,世界主要糧倉幾乎都亮出警戒的紅色,「政府因應的速度要快、強度要夠,」他說。
不能再寄望一場雨逆轉勝
但台灣因應乾旱風險的速度夠快、強度夠強嗎?從小在屏東跟著父親種紅豆的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嘆了口氣,「我們有很多淹水專家,卻沒有乾旱專家,政府永遠只會休耕、限水…【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568期】
延伸閱讀:
3. 政策兩難 人民幣不會大貶
4. 我們在跟上帝搶小孩
5. 四種運動 健康從腳開始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