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走強的另一面卻是美國經濟衰退跡象日益明顯。拜登政府對高通膨束手無策,刺激經濟的手段已用過數回,計畫投資2兆美元的「重建美好未來法案」去年胎死腹中,拜登總統四處懇求增產石油以緩通膨,迄今尚無所得,而對中國產品高關稅又遲遲未降,只能仰賴聯準會不斷升息抑制通膨,但這只會觸動經濟的衰退。
反觀中國,經濟雖然四處著火,中共當局拿起重鎚救急,大舉推行1.2兆美元的基礎建設,並且發售2200億元的地方公債,一些經濟學家預測,中國經濟極可能比美國早反彈,較快脫離困境。果若如此,在美中越來越激烈的交鋒中,中國的氣勢或將壓過美國,而在長期的實力對比上,「東升西降」的趨勢可能更加明顯。中共對台施壓可能因而加劇,北京也將加強與俄羅斯聯手抗美,塑造有利於己的世界新秩序。
世界經濟正受亂流侵擾,新冠疫情加上俄烏戰爭攪亂了一池春水,全球物價高漲為近40年所僅見,停滯性通膨的威脅逐漸成形。美國聯準會及許多國家央行的貨幣政策左右為難,進退維谷;不採取激進的升息措施,恐難抑制飛騰的物價,升息過快又有造成經濟硬著陸的疑慮。兩害相權取其輕,美國及多國央行宣示降低高通膨,不惜冒著可能致使經濟衰退的危險。世界經濟雖尚未明顯衰退,但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停滯性通膨可能不是尚未發生,只是被長期以來寬鬆貨幣政策的效果屏蔽了。現在為了抑制高通膨,就得面對經濟可能的衰退,這是美國及同質性經濟體的共同難題。
台灣該當如何?首先,未來中國大陸經濟勢必成長趨於減緩,很難再成全球成長的引擎,與中國大陸經貿關係密切的台灣難免受影響,加上全球經濟走弱,短期內台灣經濟下行的可能性很高。國發會公布的5月分綜合景氣指標顯示,細項指標大多呈現下降趨勢,可見未來台灣的總體經濟極可能往下調整,呈現疲軟情況。進出口情勢已經惡化,財政部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6月分出進口雙雙下挫,出口年減13.9%,為近六年來最大減幅,進口則年減16.1%,衰退幅度均擴大至兩位數。
景氣是一時的,財政與金融政策產生的效果只能短期救急,長久之計還是必須從調整產業結構著手。台灣當前產業發展面對新經濟時代,已呈現結構性困境,當務之急是發展新模式,進行全面的系統性轉型,有效解決產業發展困境,提升全球競爭力。
國內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危機,一方面是傳統產業的經營環境惡化,另一方面則是新興產業和新的業態領域發展速度不夠快,遭受尖銳的競爭壓力。主要的外部因素,首推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產品涵蓋面廣,具有價格優勢,其次則是在全球價值鏈轉變過程中,台灣產品露出缺乏競爭優勢的疲態,中國大陸則加速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