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臺北長選舉開打以來,柯文哲、民進黨、國民黨三方勢力的相互紛爭讓臺北市長選戰奪人眼球。5月30日下午,民進黨中執會正式通過提名立委姚文智參選臺北市長,晚間則爆出與姚爭奪黨內提名的前副總統呂秀蓮宣佈退出民進黨的震撼彈。雖然目前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形勢上貌似對柯文哲選情頗為不利,但種種跡象顯示當前柯文哲仍擁有巨大優勢,柯文哲贏得連任將會是大概率事件。
臺北市藍綠基本盤結構分析
歷年來的藍綠陣營對決中,臺北市的基本盤格局一直都維持在藍六、綠四。由於臺北市是臺灣地區外省人比例最高的縣市,故外省人族群在臺北市的影響力也較臺灣其他縣市大,也因為外省聚落較多、公教人員的比率高,國民黨的經營也較深。從1994年臺北市開放民選以來,國民黨歷經馬英九、郝龍斌長達16年執政,而民進黨陳水扁唯一的四年執政還是由於藍營出現分裂。
但在2014年選舉中無黨籍柯文哲與國民黨連勝文對決,柯文哲不但接收泛綠鐵票及可能投綠的游離票,還顛覆臺北市以往的藍綠版圖,在十二個行政區全數取得領先。出現這樣的結果,當然因素有很多,但傳統的藍綠結構版圖是否已經出現變化?如果依然用一到選舉最後時刻,藍綠支持者就會歸隊、無黨籍候選人會被聯合夾殺的傳統思維去分析選情,那麼很有可能會被現實打臉。對於這種結果可從選民的政治偏好去分析。
其次,臺北市選民政治取向偏好分析。臺北市作為臺灣政治、經濟的繁榮都市中心,選民的政治素養普遍偏高,政治意識自主性相對較強,傳統選戰老將在其他地區贏得選舉在臺北未必會被臺北民眾買帳,對於候選人的政治形象、政績宣傳、未來規劃等等選戰要素應當是相對要求較為嚴苛,所以臺北市的所謂中間選民比例相對較高。
從歷次選舉看,這些要素都在選舉中發揮重要作用。比如1994年在競爭期間,陳水扁所提出的「走出悲情,迎向希望」以及把臺北市建為「快樂的市民、希望的城市」等文宣,得到許多中間選民的認同。所以,陳水扁能夠當選可不是簡單的因為泛藍分裂所致。1998年臺北市長選舉中,執政四年、市民滿意度高達八成的陳水扁尋求連任,國民黨提名政治形象清新的馬英九參選,最終馬英九擊敗陳水扁當選。馬英九當選與藍營新黨候選人實現整合成功、陳水扁於市長任內所推動的政經革新過於強勢引起反彈有關,但在個人政治形象上層面馬英九還是擁有優勢,所以說臺北市民的政治取向偏好常常捉摸不透,單純依據所謂政績好壞就判斷則顯得尤為不足。
候選人政治特質分析
首先,看一下民進黨提名的姚文智,現任立委姚文智為民進黨大老謝長廷的子弟兵,2014年,參與臺北市長民進黨第一階段初選,並以黑馬之姿勝出,第二階段的在野整合民調與無黨籍的柯文哲皆贏過國民黨提名的連勝文,但因柯文哲領先幅度較大。2016年尋求立委連任,以近六成得票大勝,顯示其經營選區有成。2018年姚文智捲土重來,表態想代表民進黨參選臺北市長,於2018年4月22日發起舉辦「機蛋大遊行」,自稱現場有上萬人參加遊行。姚文智在臺北政壇根基較深,是其一大優勢,再加之獲得民進黨提名後,擁有全黨之力加持輔選應當會促使部分綠營支持者歸隊,一定程度上會瓜分柯文哲的綠營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