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運動在臺灣已推動甚久,從民國63年開始推行至今,且其推行也讓臺灣在醫療品質上有所進步,更改變了過往醫療資源不均的狀況。透過各地捐血中心執行捐血任務,並經由一連串的檢核,透過醫療網絡的讓血袋能用在每一個關鍵時候。但今年即使許多人士大聲疾呼,還是有「缺血」狀況,為什麼呢?
無償的臺灣推行捐血運動能這麼久,就能夠先看出臺灣人樂於助人的特性。臺灣人會捐血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分為幾項:一、出於幫助他人的初衷;二、因親朋好友曾有人輸過血,用捐血行動表達感恩;三、因為捐血紀念品。而不論是出於哪種原因,只要願意挺身而出捐熱血就能夠幫助許多人。
很多人認為捐血是「想捐就可以捐」,這是錯誤的觀念。捐血需要符還是需要符合相關的捐血資格。要真正能夠捐血還需要在面談室做一些小檢測,通過血液檢測後才能夠進行捐血。而捐血可以分為兩種,比較常見且能夠在捐血車進行的是捐全血,而只能在捐血中心(室)進行的是分離術血小板捐血。後者並沒有像捐全血的過程這麼短暫,而是需要將近一小時半坐在沙發椅上讓機器運行,將血小板分離出來,所以有時若要捐分離術血小板還會需要向捐血中心(室)進行預約捐血。
醫療財團法人臺灣血液基金會每年會辦理捐血人的表揚典禮,感謝每位捐血人無私的奉獻,以及辦理捐血活動的單位。因為血液不僅能夠救人,甚至也能運用到做調查,協助醫療科學的發展等領域。例如先前調查新冠疫情是否有進入社區,就是利用捐血的相關血袋進行抽驗。
不僅民間單位進行表揚捐血行為,總統每年也都會接見當年度績優捐血人,衛生福利部亦致贈獎狀給予已達到一定捐血次數的捐血人,這些都代表著政府肯定捐血運動。甚至許多藝人、政治人物也都會帶頭捐血號召民眾響應捐熱血。以馬前總統為例,捐血次數超過200次以上,迄今即便已逾捐血年齡仍號召青年朋友進行捐血,此外,還有賴副總統、防疫指揮中心也都曾呼籲大家捐血。可見捐血是一個受到鼓勵的互助活動。
然而今年可以明顯感覺得出來,捐血中心呼籲大家捐血的頻率較往年較高,常常出現血庫備存量已快達警戒值。會有這狀況或許與新冠疫情多少有所關聯,前陣子臺灣的疫情相當嚴重,確診人數多,而捐血中心為了要保護醫事人員以及受血病患的安全也有擬定一些限制措施。所以有些確診康復後的病患在短時間內一樣無法捐血,甚至有些民眾捐完血後發現自己確診也會發揮良心回電告知捐血中心。此外,在今年這麼多名人呼籲大家捐血,但捐血量還是不足,這與「良知」是有所關聯的:當知道所捐出的血液是要幫助別人,就會格外的謹慎,不要熱心反造成困擾,白費了一腔熱血。所以在疫情當下更會將自身健康狀況以及家人的健康狀況是否要捐血的考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