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為深化離岸風電在地供應鏈,今(13)日與國內本土供應鏈廠商舉辦供應鏈大會,其中國內離岸風電運維公司「海碩能源(GSE)」與國立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工業技術研究院組成團隊,成為CIP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離岸風場之優先承攬商,將提供「海氣象觀測」及「氣候窗預測」之運維階段長期服務。
依照目前規劃,未來將透過產學研三位一體團隊之技術優勢,從觀測設備設計、製造、系統整合、到海上作業、數據供應及預測,提供完全由國內廠商組成的一條龍服務,落實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在地化。海碩能源成立於2020年,為台灣本土專業離岸風電運維公司,曾參與台電一期運維中心的規劃與建置,並與英國離岸風電商合作提供離岸風電運維服務,及與中華大學合作成立離岸風電GWO人才培訓中心。
台灣本土技術團隊在「海氣象觀測」及「天氣窗預測」擁有多年在地資料及經驗,透過海碩能源與CIP在區塊開發風場的合作,得以提供離岸風場更專業、精準、優質的海氣象服務,同時培養在地離岸風電人才,為台灣離岸風電在地化發展貢獻一份心力。國立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主任董東璟表示,近海水文中心成立近25年,已於台灣周遭海域佈放超過30餘座海氣象資料浮標及觀測樁、20餘座潮位和氣象觀測站、以及約20座雷達遙測系統等,海氣象觀測作業經驗豐富。
海碩能源執行長鄭朝日表示,他們響應政府再生能源政策,積極佈局離岸風電運維市場,本次組成的服務團隊是台灣唯一於「海氣象觀測」及「天氣窗預測」完全採用在地技術並具實績的團隊,而非僅從事儀器或軟體代理進口。鄭朝日進一步感謝經濟部對於海氣象服務的重視,而將其納入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在地化項目,並感謝CIP肯定本土技術能力,與海碩攜手落實在地化要求,正式將台灣本土海氣象服務應用於離岸風場施工與運維,推動未來20年本土離岸風場運維產業之茁壯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