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問公義,只要我寬恕」香港女基督徒舉報教友性騷擾之後

2018-06-26 12:55

? 人氣

兩人身處同一教友圈子,陳先生總是借機靠近她,黎明一再明確拒絶,也嘗試避開他;但身邊朋友察覺陳先生在追求黎明後,經常造就讓黎明尷尬的場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次大伙相約水上活動,黎明不慎掉下水,朋友則起哄要呼叫陳先生去救。黎明不想拉陳先生的手,但其他朋友全部不去救她。

「男性主動追求女性時,大家總會鼓勵男方,沒有人會去問女方的意願。」

更令她失望的,是她向教友求助時,得到的回應。

她曾向年長教友傾訴,希望他們向陳先生轉達自己的意願,但往往換來質疑、反問:「是否誤會了、想多了?」「他本身就是這樣,不是針對你一個人。」「為何你仍與他獨處?」另一些則說會為黎明祈禱,希望主賜她有寬恕的心原諒陳先生。

這讓黎明深感宗教團體往往過於強調單方面的寬恕,卻不著重為受害者尋求公義。

「侵犯者說一聲對不起、表現悔過態度,所有壓力便落在受害者身上:為何你不原諒他、包容他、寬恕他?」

即便在強吻事件之後,教友仍只勸黎明「不要放在心內」,無人出面制止陳的行徑。黎明覺得,教友避免衝突、尷尬,擔心破壞群體中友愛的氛圍,寧願追求「表面的和諧」。若不是自己了解社會學的性別理論,或許也會內化這種想法,反而怪責自己不夠寬恕、不夠檢點、不夠自愛。

MINNIE LI

「破壞和諧」

去年底,黎明撰文公開自己的經歷,結果引來爭議。

不少人批評她破壞教會的形象,也怪她令大家不懂得如何面對陳先生。他們認定黎明在過程中有給予男方信號,有人更說她「收兵」(享受男性追求而不承認正式關係)。

黎明公開了這件事情後,在其社交網站頁面上,有人不點名批評她,指這種「不指名道姓又不報警」的「#MeToo」風氣蔓延開去,或有人利用網絡審判手段搏出位,或想搞同自己有私怨的人。亦有人指,「#MeToo」是一種「白色恐怖」,令「求愛不遂」的人遭網上欺凌。

一名與黎明相熟,不願透露名字的教友表示,他在事件揭發前並不知情,對此事感到驚訝和難過。他承認圈子裏對黎明公開此事反應兩極,雖然大多對她表同情,但也認為她這樣做令大家都感尷尬。

對於沒有教友為黎明抱不平,他不感奇怪,認為自己也可能會勸黎明寬恕。 

「畢竟在宗教的組織裏,要談這種問題很困難,我也不會處理。」他說。 

「當傷害事件發生時,大家不是把加害者視為衝突的源頭,而是把申訴人視為矛盾的源頭。」黎明對BBC中文記者說。

事情公開後,有五名女生聯繫她,聲稱也曾被陳先生性騷擾。黎明向教會組織作出正式投訴,要求陳先生在組織內部發表道歉信,但至今並無迴音;據她了解,陳先生已辭去組織內的職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