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興觀點:「上海精神」與再全球化

2022-10-07 06:30

? 人氣

2022年9月,參加上海合作峰會的習近平與普京。(美聯社)

2022年9月,參加上海合作峰會的習近平與普京。(美聯社)

歐洲的俄烏衝突戰爭烽火仍在,和平停火的日子似乎遙遙無期。但九月十五至十六日在中亞的烏茲別克舊都及第二大城撒馬爾罕,印度與巴基斯坦、伊朗與沙烏地的領袖卻利用「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上合組織)峰會的機會,同廳議事、共謀發展,不管成效如何,這些昔日衝突的對手以對話取代砲火,畢竟是一個國際新秩序的良好開端。多方領袖在此對談,也彰顯上合組織所標榜的「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上海確實是個充滿異國風情的城市,早期租界有一條約十里長的大街,因洋人聚集、洋行洋貨充斥,而被稱為十里洋場。除租界留下的各國特色遺址外,外灘 (The Bund) 沿岸坐擁二十多幢風格各異的歷史建築,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早在二戰時期,居住在上海的外國僑民就來自58國之多。而時至今日,全球著名的迪士尼主題樂園、特斯拉電動車生產基地也在這裡扎根。

有趣的是,首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上海合作組織」,從2001年最初成立時的6個成員國,發展至今成為8個成員國、4個觀察員國、9個對話夥伴的21個成員國的區域組織,總面積3600萬平方公里,約為亞歐大陸總面積的3/5,人口34億,約為世界總人口的43%。但其中卻不見昔日上海租界的英美法日等國。一個沒有西方勢力參與的跨國組織,是否能在和平穩定中,逐漸孕育出新的國際秩序與再全球化?

2022年9月,上海合作峰會。(美聯社)
2022年9月,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美聯社)

冷戰結束後的過去三十年,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創造了全球大量的經濟紅利,與新興經濟體的中產階級崛起。然而近幾年墜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的美國,卻發動與中國的關稅戰、科技戰、貿易戰,即使全球因新冠病毒疫情肆虐而導致經濟受挫,但美國國家戰略並不因總統換黨執政而產生變化,反而透過國會立法方式圍堵中國,讓全球供應鏈區域化與去全球化的態勢愈加明顯。

一邊在擴容合作,一邊卻在立法打壓。兩相對比,不禁令人想起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遺願:「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上合組織似乎就像是一群被西方世界打壓的國家,召喚一個以平等對待各民族及國家的國際倡議。上月中的領袖峰會,就有約15位國家元首和10位國際組織負責人與會,包括聯合國、獨聯體、集安條約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亞信會議、經合組織和阿拉伯聯盟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