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原烏克蘭四州公投加入俄國後發表談話,大肆討伐西方陣營的殖民主義霸權。他提到:「西方早在中世紀就已開啟殖民政策,隨後又開啟了全球奴隸貿易,對美洲印第安人部落的種族滅絕,對印度、非洲的掠奪,對中國發動的兩次鴉片戰爭,迫使中國為其鴉片貿易開放港口。他們所作所為就是讓中國整個國家沉迷於毒品,為了掠奪土地和資源而有目的地屠殺整個民族,像獵獸一樣殺人。這違背了人類的本性、真理、自由和正義。」這番話說的振振有詞,然而翻閱歷史,俄國似乎也曾是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劫掠的西方強權之一。況且二十年前,普京執政下的俄羅斯也曾有意加入北約陣營。如今的轉變可以看出,現實主義當道的國際政治裡,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普京討伐西方的發言,不過是再次印證這個殘酷事實。
普京此刻「脫歐入亞」彷彿是北約不斷東擴後不得不然的選擇。但從美國的戰略眼光來看,這卻使美國外交官及政治學者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於1997年出版的《大棋局》(The Grand Chessboard) 中預言的中國、俄羅斯、伊朗結盟出現,形成美國在歐亞大陸棋盤上實力相抗衡的對手。要維持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地位,美國可能陷入長期在歐亞雙線作戰的窘境。
過去二十年,美國發動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消耗了不少寶貴資源。國內的基礎建設老化,包括地鐵、機場、橋樑、高速公路都有待改善。國內發展停滯,民眾生活卻因四十年不見的高通膨而苦不堪言,政客將矛頭指向中國,但似乎對改善人民的處境毫無助益。另一方面,也因為反恐戰爭的資源配置使然,落得在海、空軍領域不進則退,有被中國後來居上的態勢。如今,美國在地緣政治、經濟聯盟、甚至軍事實力上都難以與中國較量的地步。形勢比人強的情況下,美國還能再陷溺於「修昔底德陷阱」多久?
幾年下來觀察,去全球化的戰略,恐怕難以使美國再次偉大。苦民所苦,真心為百姓著想的政治人物,應該放棄損人不利己的去全球化。就算不念蒼生,也得顧及自己的歷史定位。畢竟,全球化的產業鏈中斷,不但企業利潤下滑,股市難以好轉,勞動市場受壓,通貨膨脹也因供應不穩而更加無解。失業與通膨的雙重夾殺,必定讓人民的痛苦指數飆升。
西方人民曾經有將皇帝送上斷頭臺、終結君主制度的歷史。而革命後的民主是為了更好的民生,而不是為了維持虛幻的國家霸權。在經濟大衰退的威脅迫在眼前之際,國際合作的再全球化,也就是上海精神的核心價值: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或許才是西方政治領袖可以力挽狂瀾的勇者之舉。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