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 「任何的模式改變,或者是所謂的縮小規模等等,必然代表著面臨著一個很大的挑戰。美中之間的貿易戰,這是全球市場規則環境的改變,加上疫情嚴峻,再加上烏俄戰爭使得全球發生通膨現象。我覺得,最後面最致命的問題是美元不斷地升值,我們設想一下,既然算成1兆美元(1萬億美元)資金的挹注投入到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貸款所簽訂的基礎計算幾乎都是用美元。就算美元沒有升值,還款都已經很困難了,再加上美元升值,其實問題就很大了。所以我覺得現在談到'小而美',其實在某種程度上真的是承認現在真的很困難,面臨很大的挑戰。」
改推綠色、數字等新合作計劃
負責支持中國一帶一路相關資金的絲路基金總經理王燕之在《財新周刊》9月24日刊出的專訪中表示,疫情對部分投資項目產生較大衝擊,風險不可避免,目前退出的投資項目有15個,金額為25億美元,但「守住了不發生重大風險事件與國有資產安全底線,以及維持良好國際形象」。
中國一帶一路在調整戰略的同時,並未停止尋找新的投資目標。王燕之在專訪中表示,絲路基金在印度尼西亞的首批投資, 7月初已經與印尼投資局簽署投資協議,絲路基金將出資200億人民幣或等值外幣,與印尼共同開發其新首都的相關項目,該投資協議可望在今年G20元首峰會中敲定。
劉孟俊表示,基礎建設未必都要大動土木,在推動時很可能是改為中國引以為豪的5G、智慧城市、智能園區等內容。
他說: 「這種基礎建設也可能涵蓋數字科技,這樣子剛好可以幫助中國本身在資通訊裡面比較有優勢的規則制定,把信息安全或者信息標準等(項目)推廣到海外去。如果這次它(中國)能夠調整一些它的合作空間或是合作格局,把它的數字人民幣推到海外去,可能也是它的一種策略,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繞過美元的影響。既然中國提出2060(年)要達到碳中和,至於綠色標準、綠色科技等等,會有一系列的標準推出來,我覺得中國可能把綠色產業的意涵推到這裡面去。」
針對中國發改委所公佈的8項任務,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認為,這是中國把過去強調硬件建設,改為軟件合作。他指出,過去硬件建設主要著重在基礎建設、鐵路、港口的建造方面,這是在一帶一路中展現中國作為一個「基建狂魔」的「硬實力」。但是這種借貸式的基建,導致許多國家陷入債務陷阱之中,所以中國必須做出改變。
王崑義說: 「例如中國發改委最近所強調的包括拓展合作新空間、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等,讓一帶一路建設更趨向適應全球發展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新要求,穩妥開展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新領域合作。加強抗疫國際合作,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深化生態環境和氣候治理合作,發展絲路電商,實施好科技創新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