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對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省思

2022-10-16 07:00

? 人氣

量子力學認為,觀測者才是最主要的,或許我們的世界並非真實存在的,而是虛擬世界,因為我們平時玩游戲的時候,游戲中的人物能夠知道自己在虛擬世界中嗎?而我們也是一樣的,也許只有我們走出這個宇宙,才能夠發現宇宙的終極奧秘。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量子纏結(量子糾纏)示意圖(瑞典皇家科學院)
量子力學認為,觀測者才是最主要的,或許我們的世界並非真實存在的,而是虛擬世界,因為我們平時玩游戲的時候,游戲中的人物能夠知道自己在虛擬世界中嗎?(瑞典皇家科學院)

有人說,低次元的人類無法看到高次元的造物主,如同我們看螞蟻世界一樣,螞蟻可能認為人類是它們的上帝,擁有主宰它們命運的力量,卻看不清楚我們的相貌。人類對於可能的造物主,應該也是如此,因為人類只是三維空間的生物,而宇宙的造物主很可能在三維以上空間觀察我們。

1957年中國第一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曾被問道:你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上帝嗎?楊答道:如果說這個上帝是一個人形狀的,那我想是沒有的,如果你問我有沒有一個造物主,那麼我想是有的,因為我們的這個世界並非偶然存在的,雖然說,到現在為止,科學家還不知道這個造物主到底是什麼?但是許多科學家認為我們的世界並非偶然,包含牛頓與愛因斯坦。

其實楊振寧的原始思想來自愛因斯坦,因愛因斯坦的回憶錄曾說,上帝創造了我們的宇宙,上帝生活在我們的宇宙中,不過愛因斯坦心目中的上帝和我們想的上帝不一樣。愛因斯坦的上帝是自然神,不是人格神,祂或許是仁慈,也有創造宇宙的能力,但是卻沒有能力賞罰人世間的善惡,也無法挽救世間的悲劇,如鐵達尼號事件與二戰是如此,如今的烏俄戰爭也是如此。人世間的悲劇只有人類自己能處理。

楊振寧的物理學研究領域廣泛,他在統計力學、粒子物理和量子場理論等都取得傑出成就,其中最重要的貢獻有三項,分別是1954年與羅伯特·米爾斯合作的楊-米爾斯定律、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的宇稱不守恆定律和1967年的楊-巴克斯特方程,這三者都對近代物理產生深遠的影響。

楊振寧說,科學能體現出一種客觀存在的美,因為「科學裡終極的美是客觀的,沒有人類時就已經有這些美了」。他借用王國維的術語說「科學中的美是『無我』的美,藝術中的美是『有我』的美」。換言之,科學是客觀的,藝術是主觀的產物。

愛因斯坦也說,人類所能擁有最美麗的經驗是神秘與奧妙,這是真正藝術與科學起源的根本感情。凡不識神秘,不再對自然好奇與驚嘆者,眼神將黯淡無光,彷彿行屍走肉般。正是這種神秘與奧妙的經驗,才會產生宗教,衍生出真正的信仰。唯有在這層意義上,我算是有虔誠信仰之人。

以上幾位偉大物理學家當初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研究科學,沒想到其研究成果也給人類文明與生活方式帶來重大的改變,不論是物質或精神文明都有。他們不僅有頂尖的專業科學知識,尤其有道德勇氣,不為邪惡政權服務,更令人尊敬。

瑞典富豪諾貝爾,原本因賣火藥致富,死後財富不留給子孫,而是創立諾貝爾獎遺愛人間,造福世界,提升文明,其偉大精神永垂不朽,勝過古往今來所有的帝王、將相、仕紳與富豪,很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為台大物理博士,文化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