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明顯便是周恩來1955年的萬隆會議發言,在共產黨留下來的官方文章中,是這樣總結的﹕「各國雖然意識形態不同、政治制度迥異,不乏對新中國及其政策有懷疑,甚至攻擊共產主義的聲音」,而周恩來的發言是「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 而外國政要對周的評價為「成為排難解紛,平息爭端,帶來和平的人物」。
我們不是要用這些資料去神化周恩來,而是要說明,當年共產黨所包裝所推崇的「外交」是這種風範,是要談笑間解決危機的技巧。
如果用「周恩來外交傳說」和今天戰狼對比,哪裡是「我們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直接便打架了;哪裡是「我們是求同而不是來立異」,凡有異議聲音便是「辱華」。
最重要的是,中國的戰狼外交,完全做不到「排難解紛、平息爭端、帶來和平」,相反卻是製造爭議、引起國內民眾對外國更多敵意。
所以,才有會「看到祖國這麼流氓我便放心了」的講法,因為中國國策是「敢於亮劍,敢於鬥爭」,視談判容讓謙虛為「懦弱」,視守秩序遵禮儀為「退縮」。所以當面對外界咄咄逼人的發問,我國外交人員正面反擊,才滿足了國內小粉紅欣賞的「英雄」形象﹕厲害了我的國,對洋人不再客氣了﹗
自大背後便是自卑,他們以為「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但文化禮儀國際地位,卻完全倒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