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的力量》選摘(2):以立陶宛為例的公民防衛行動

2015-04-18 05:20

? 人氣

拉脫維亞五四獨立
1990年5月4日,拉脫維亞正式宣佈「恢復獨立地位宣言」。取自網占。

二次大戰時,丹麥國王克里斯汀在德軍占領期間,每天騎馬穿越哥本哈根的街頭巷尾,向民眾打招呼,凝聚人民信心。當德國要求每一個猶太人都要佩戴黃色大衛星(猶太文化的象徵,用以標示出猶太人)時,國王宣布:「如果將大衛星引進丹麥,我和家人都將佩戴它,當作榮耀的象徵。」為民表率,展現出抗德的勇氣,大大地鼓舞了民眾。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另外,在二戰期間,德國占領法國時,法國人民在特定的日子裡戴黑色領帶,以汽車長短喇叭聲,鳴放摩斯密碼「V」的信號,或在牆上、布告欄上畫下象徵勝利的「V」標誌,以此向德國軍人示威,代表盟軍終將勝利,以及法國人團結抗爭到底的決心。

我們同樣可仿效這些做法來對抗中國的入侵,例如以國旗或青天白日滿地紅三顏色作為標示,到處塗鴉,或者當作裝飾品佩戴在身上;隨時隨地發起齊唱國歌或台灣民謠;倒掛或焚燒五星旗;選定特定的日子,像是中國侵台日、屠殺日、台灣領導人被捕或遭殺害的日子,以及六四、二二八、雙十節、十一中國國慶等紀念日,穿上黑色的衣服以示哀悼,來象徵性地抵抗,作為全面抵抗前的暖身。

十字架小山丘是立陶宛對抗蘇聯宗教壓迫的抗爭象徵,雖然蘇聯當局一再取締禁止,但數以千、萬計的十字架被拆後,立刻又被重新豎立了起來,直到蘇聯當局煩不勝煩而作罷,因而成為立陶宛反宗教壓迫成功的例子。

立陶宛十字架山
立陶宛的十字架山,已是和平抵抗的象徵(Pudelek/維基百科)

立陶宛電視台也好幾次播放甘地非暴力抗爭的影片,來鼓舞民眾,進而引起民眾討論,升高抗爭意識,蘇聯卻無法取締,帶給占領官員莫大的心理壓力。

罷工有時候並不容易發動,不妨採取「上班而不合作」的方式來加以抵制,比如怠工、降低效率、占據工作檯等著下班、降低產品質量、故意出錯、拒絕任務、直接抗命等等。

立陶宛人民團結反對軍事占領,反對蘇聯徵兵,民眾聯手幫助逃兵,並組織「母親反戰團體」。母親的特殊身分是侵略者最無力攻擊的對象,尤其受到殺害或失蹤青年的母親對統治者的血淚控訴:要求平反,還給公道;反對暴力統治;呼籲和平人道……給統治者帶來難以承受的道德壓力。

還有,非暴力公民防衛指揮中心應保持策略彈性,隨時發布防衛命令;並預先擬訂對抗心戰或攻擊的應對策略,指示人民如何保護自身安全,採行適當的不合作抵抗行動。

立陶宛獨立首都示威
1990年1月10日獨立運動遊行,立陶宛人帶著國旗在首都維爾紐斯市中心示威。取自網路

公務員和警察的「不合作」,會對統治者造成莫大的干擾,但也容易遭到懲罰,所以得「適當地」不合作,採取有創意而讓統治者難以重懲的「失誤理由」,像是假裝忙碌而忘記處理某限時文件;把要送到台南的公文錯送到宜蘭;假裝突然生病,來不及交辦職務代理事項,延誤重要行政事務;遺失鑰匙;公文信封袋裝錯公文;假裝聽錯上級命令內容;故意將聯絡事項講得很複雜,或者遺漏部分重點,使對方無法完全了解,因而出錯,降低效率;假裝配合工作,但偽裝健忘、愚笨、緊張出錯,而扭曲、妨礙、阻擋敵人命令。這些都應事先在非暴力《防衛指南》中提示,平時就邀請公務員、警察專案討論,想出許多具創意的抗爭方法,作為訓練教材。

各行各業都有其專業領域,也可發想出對抗侵略者的獨特方法,將它們納入各領域的《防衛指南》。因為侵略者在面對全民大規模「不合作」時,受限於地緣、人際、制度等等因素,不可能從中國調派所有專業人員來替代。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的火車技工發起抵制,不讓法國強行運走煤炭,他們採取怠工和罷工方式,重挫法國的掠奪計畫,法國技工被派來接替,結果事故連連,無功而返。

非暴力抗爭有無窮的創意可能,立基於愛和意志力,加上用智慧發想出具創意的不合作戰略及戰術,相較於武力行使,強調仇恨暴力,戰略和戰術的單調,高下立見。

弱者的力量
弱者的力量。讀書共和國出版。

*作者為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創辦人暨執行長。從事反戰及和平倡議。本文選自作者新書《弱者的力量:台灣反併吞的和平想像》第六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