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岱君專文:蔣介石贏了抗戰輸了江山─國共勢力消長的關鍵

2022-12-03 05:50

? 人氣

反觀中國共產黨,沒有正面作戰的負擔,也不需為守衛及治理城市分心分力,專心在農村建立政治組織,同時進行土地改革。貧困農民在土改中獲得土地,自然認同共產黨。是以,中共在抗戰中不但建立了一個個根據地,壯大了軍事實力,更贏得人民認同,擴大了社會及政治方面的影響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抗戰結束時,國共關係以及彼此的實力都轉變了。共軍已有百萬之眾,統治了近億人民,還得了民心的支持,已有足夠實力跟國民黨分庭抗禮。中日戰後不久,內戰爆發,中共取得最終勝利,國民黨黯然退出中國大陸。

蔣介石為何贏了抗戰卻輸了江山?這是個複雜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

當時的中國無力應付現代化的戰爭

蔣介石及國民黨將領從未經歷過陸海空三棲的現代戰爭,戰爭所需要的條件,軍隊、武器、糧食、運輸、人才、藥品,還有支持這些消耗的農工業等等,在中國都不存在;更何況,中國當時還不是統一的國家。早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役時,陳誠就坦言,「中國軍隊不具現代軍人資格」,無論是官兵素質、武器裝備、組織訓練都還在殖民地時代的落伍階段,高級將領更是不學無術,根本沒有能力來領導這場戰爭。

敵強我弱,蔣介石領導國民政府還是義無反顧地扛起抗日的擔子,傾全國之力,勉強去打一場超出其能力的大仗。然而,血肉築起的長城,抵禦不了無情的砲彈,八年下來,耗盡了國民政府的軍力、財力、物力,最後雖然勝了,卻是慘勝——民窮財盡,社會、財政、經濟、交通運輸,方方面面都千瘡百孔,元氣大傷。

1. 國民政府為抗戰抽取資源,失了民心

武漢失陷,中國稅收困難,國民黨在大後方不斷加稅、抽壯丁、實施焦土戰等等,這些粗暴、竭澤而漁的措施,弄得人民活困苦,怨聲載道。抗戰勝利時,蔣介石本人的威望達到了頂峰,但國民政府的政治及社會根基卻已崩壞了。

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應敵,以農業社會的國力去打一場現代化的戰爭,屢戰屢敗,自不意外。中國人民也同仇敵愾,願意毀家拋業,支持政府抵禦外侮;但國軍一再潰敗後撤,時間久了,難免民心漸失。反觀共產黨,在敵後經營根據地,與農民打成一片,贏得民心,奠定了抗戰後與國民黨爭天下的基礎,更預定了共產主義的興起。

高舉毛澤東肖像的中國群眾們。(美聯社)
國軍一再潰敗後撤,時間久了,難免民心漸失。反觀共產黨,在敵後經營根據地,與農民打成一片,贏得民心,奠定了抗戰後與國民黨爭天下的基礎。(美聯社)

2.勝利來得突然,國民政府因應失措

日本宣布投降,國民政府有些措手不及,接收與復員工作都沒準備好,匆促執行,問題叢生。例如,在大後方的黨政軍官員歷經8年抗戰,驟然勝利,不覺忘其所以。回到原來的淪陷區,便開始頤指氣使、作威作福,把淪陷區的居民視作日本走狗,推行諸多不妥措施,導致極大的混亂和不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