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頗具影響力的《中東報》(Asharq Al-Awsat)發表評論文章稱,利雅得重視自身與北京在政治上的相似性,稱中國的「政權穩定」,並且合作不附加其他條件和「政治上的期望」。
更強大的伙伴關係也將有助於沙烏地將自己打造成全球旅遊、體育賽事和投資目的地的「2030願景」,以使該國經濟擺脫石油依賴而實現多樣化。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建立與沙烏地的關係變得愈發重要,因為後者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在中國快速放鬆疫情管控之際,政府寄希望經濟快速復蘇來彌補今年以來封控造成的損失,而確保能源供應穩定,甚至進一步拓展與沙烏地在基建、通信等領域的合作,都有助於這一過程。
「如果仔細觀察,(這次訪問)的意義遠超雙方的協議和成果。」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訪問學者胡莎娜(Sana Hashmi)向BBC表示,這次訪問更重要的意義是,習近平確保第三任期後,可以向黨和國內輿論證明中國在國際上是個強國,尤其是在近期的抗議活動後。
美國:不在場的主角
習近平訪問沙烏地之際,沙烏地與傳統盟友美國的關係持續緊張。
今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後,油價暴漲,為了應對隨之暴漲的物價,拜登訪問沙烏地,希望其主導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能夠增加產量,壓低油價。但10月,歐佩克卻在之後宣佈減產。拜登隨即表示,此舉將使華盛頓審視與該組織的長期關係。
此次習近平的高調訪問並密集會見多國首腦,再加上美沙關係遇冷,俄烏戰爭等因素,使外界猜測全球大國在該區域的影響力可能發生更深層次的變化。
阿拉伯新聞(The Arab News)網站發表文章稱,習近平代表一個「新的多極世界」,並指出他「似乎凖備重置全球地緣政治的平衡」。
在訪問前,習近平在沙烏地的《利雅得報》發表署名文章稱,他正在進行一次「開創之旅」,以「開啟中國同阿拉伯世界、海灣阿拉伯國家、沙烏地阿拉伯關係新時代」,並稱「中國將同阿拉伯國家繼續高舉不干涉內政旗幟」。
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報道,兩國領導人會談時,王儲穆罕默德也表示,「堅決反對任何外部勢力以人權等名義干涉中國內政。」
這並沒有逃過白宮的注意,白宮警告說「中國正試圖在全世界擴大影響」,稱其目標「不利於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此前《經濟學人》評論認為,在國際關係中,中國並不打算使其他國家變得更像中國,而是希望建立一種「管得更少」的國際體系,使一個主權政府不必屈從於其他國家對於人權的定義,換言之,一種更適合威權政體生存的體系。中國經常說「互不干涉」「相互尊重」都是基於這一原則,即「主權優先」,而非「人權優先」。
上述評論還認為,中國的做法之一就是在第三世界國家中拓展雙邊關係,獲得支持者。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對人權狀況的不關心,使很多受夠美式國際體系的國家更青睞中國。
胡莎娜認為,對比拜登和習近平在沙烏地的不同禮遇,折射出兩者與沙烏地關係的變化,中國希望利用沙烏地日益增長的反對西方的情緒,以期在某種程度上在該區域建立反對西方的聯盟。北京想展示自己在中東既是一個朋友,也是一個戰略上的玩家。
但沙烏地和美國綁定之深並非一次國事訪問可以扭轉,目前中沙兩國發佈的合作成果看來,幾乎都集中在經貿領域,並未進一步延申到安全和戰略領域。
BBC國際媒體觀察部(BBC Monitoring)指出,最近沙烏地官員正在淡化與美國在石油增產上的爭端,此前關於沙烏地在考慮與中國石油交易中用人民幣結算的傳言,也不了了之。而且縱觀該地區媒體,並沒有將海灣地區定位為美國或中國的盟友,而是經常理想化地認為在兩者的關係中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