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先賢遺緒若敝屣 台灣精神何所繫

2015-04-21 05:40

? 人氣

改建前的隆聖宮,形制優美,如今僅餘看板一片。(作者提供)

改建前的隆聖宮,形制優美,如今僅餘看板一片。(作者提供)

今年是乙未之役兩甲子。詢諸學生,幾班廿出頭年輕人,幾乎沒人答得出一百廿年前的台灣到底發生過什麼事。乙未之役這場台灣歷史上戰鬥地域最廣、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規模最大、死傷也最為慘重的一次戰爭,似乎已全然被年輕人排除在記憶體之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一年,台灣因著一場相隔千里的戰役-甲午戰爭而遭大清帝國割棄,讓予日本。對於如此命運,台人毫無置喙餘地,只能勉強拼湊出一個「恭奉正朔、遙為屏藩」的台灣民主國奮力一搏。然而大總統唐景崧暨諸多官勇根本無心衛台,一戰即潰。只能靠著攘臂而起的閩客義軍、民勇奮力游擊。乙未一役,先民不分族群在台灣各地以簡陋的武器甚至竹竿來捍衛自己的家園,跟精銳的日本近衛師團搏鬥、廝殺。反抗時間達六個月,傷亡慘重。根據日本官方調查,台灣義軍犧牲人數高達一萬兩千人以上,一般民眾死傷更是難以計數。

在乙未諸多戰役中,客家族群作戰最力,犧牲也最為慘烈,甚至有不少村莊遭到無差別掃蕩。但一百多年來卻鮮少受到政府、學界重視。威權統治時期,在浩瀚中國歷史舞台中,台灣史事有如沙粟,根本不值一顧。有學者調查,在當時我國教科書中,僅一九七○年版的國小社會課本對台灣人民在乙未戰爭中抗日有所介紹,但也僅僅兩行,內容是:「光緒廿一年的夏初,日軍在台灣北部登陸。同年秋末,攻下台南。全台軍民奮勇抵抗,曾使日軍死亡五千餘名。但是台灣同胞被日軍屠殺報復,犧牲慘重。」一場關係台灣百年命運的戰役,在黨國時代歷史教材中卻遭如斯漠視,不禁讓我回想起一段新竹大隘抗日先賢遺墨遭棄的遺憾往事。

一九九一年,我離開了報社,到新竹客家庄擔任教職。每到假日,喜歡帶著孩子們到竹苗山線各地鄉間,領略不同的客家風情。二十多年前的北埔是一個很淳樸、沒有任何商業修飾的客家聚落。當時還有一位攝影家阮義忠,在北埔拍攝了一本攝影集,依稀記得攝影家將北埔稱作「紅瓦厝之海」,可以想像當時漫莊磚瓦紅焰的景象。當年在慈天宮前並沒有像今天一般滿布各式攤販,只有一家客家食堂和賣客家粄條的小餐館。在中午或者黃昏時分,帶著家人到這些小餐館用餐,然後在慈天宮前的廣場散步,是一家人悠閒、快樂的記憶。

全面改建後的隆盛宮。取自峨嵋鄉公所官網。
全面改建後的隆盛宮。(取自峨嵋鄉公所官網)

另一個值得一探的地方是在更偏遠的峨眉富興這個小聚落,當地有一座祀奉關聖帝君的地方性廟宇-隆聖宮,興建於一百廿年前。一直到一九九五年左右,廟宇大體都還維持著百年前的模樣。它的山門是用當地砂岩雕飾而成,斗拱、窗花和剪黏也都保留百年前的樣貌。後殿雖然曾稍事改建,但一百多年前廟宇的丰采仍維持得相當完整。只是在舊台三線拓寬工程中,廟宇左廂的屋頂跟山牆稍有受損,但並不嚴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