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閣揆人選確定,種種跡象顯示,我們可以確定新內閣將是為政治服務而存在,而非回應人民期待的改組。民進黨再次用實際動作證明:在他們心中,爭權奪利的優先順序永遠高於人民福祉。
雖然內閣首長是政治任命,但也該是具有專業的政治官僚,應該具有專業能力,否則不但禍國而且殃民。前車之鑑:林佳龍,他是耶魯的政治學博士,他的論文,不管是碩論或博論,都被網友稱之為政治學上的經典,在台灣無人能出其右,絕對適合當政治學者。但一直到現在,他棄學從政,當交通部長的結果如何?我們就不再在傷口上灑鹽了。
其他已經傳出的新內閣人選,除了不具有讓大家信服的專業能力之外,不是落選就是卸任的縣市首長,這樣的內閣究竟是要把內閣首長當作民進黨政客延續政治生命的中繼站?或是收容中心?目前看到的名單,我只能說,「不期不待不受傷害。」
多數人的感受都一樣,新內閣的組成更多是民進黨派系之間的平衡、更多是為了2024的選舉佈局,許多人民真正關心的議題,像是平均地權條例、礦業法、淨零碳排等重大法案與政策,很大機率在這任內閣中依舊不會有太大的進展。因為,會不會做事,不在新內閣的考量中。
另一方面,陳建仁彷佛是個孤鳥閣揆,在一番婉拒、推辭之後,再心不甘情不願的單獨就任。然而,新任內閣名單竟然是由總統和「前閣揆」指指點點,要說陳建仁是對自己很有信心,能carry任何團隊?還是說他其實了解,充其量自己就只是個配合蔡英文口令的傀儡閣揆?
按憲政慣例,閣揆有一定的組閣權,要組成他心目中理想的團隊,彼此溝通無礙,跨部會間能協調整合,才能充份發揮團隊戰力。閣揆不是個人就任,應該是帶著整個新內閣成員。如此看來,陳建仁在一開始就把自己這個閣揆做小了,如果不是自己降級,甘願把閣揆當行政院祕書長在當、不然就是蔡英文垂廉聽政,陳建仁只是總統直接干政的防火牆,為的是確保蔡英文在2024仍然具有影響力。
這樣不對啊!政黨應該給人民一個願景,內閣是達成這個願景的工具,而不是淪為執政黨分贓或鬥爭的場域。回歸根本,蘇內閣體制的瓦解,正是因為國人對蘇內閣的施政「不滿意」所導致;那麼,接任的新閣揆就應該要有擘劃治國藍圖的能力、要有回應人民期待的能力,至少也要有能做到幫民進黨止血的能力。
但從蘇貞昌辭任到確定由陳建仁接任的這段期間,我們絲毫看不到內閣改組有這方面的想法。這是全國人民的悲哀,可惜又可恨的是,我們還必須再忍耐一段時間,繼續看著他們恣意妄為。
對政治人物而言,什麼更為重要?是靠短暫的話題炒作自己的政治聲量?還是政治的良心?政黨又該如何回應人民的期待?必須不忘初衷的繼續和民間對話,繼續在公民社會上溝通,提出政黨的願景來說服人民,讓國人相信,並且願意期待會有一個服務人民、和人民持續對話的政黨政治的產生。共勉之。
*作者為前立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