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大氣科學進展》期刊揭示,2021年全球海洋上層2,000公尺吸收的熱量與2020年相比,增加熱量約相當於中國2020年全年發電量的500倍,且最近100多年來,地球系統尤其海洋乃大量「困住」熱量,並驅動全球暖化,這些能量有90%以上都存儲在海洋中,因此海洋熱含量變化可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指標,也可認為海洋暖化實際上就等於全球暖化。根據過去80年觀測統計,海溫每十年都會比前十年升高許多,而2021年海溫已連續6年打破記錄,是有現代海洋觀測以來最暖的一年。近年海洋暖化引發的極端天氣,如海洋熱浪發生率及強烈颱風或颶風和極端降雨等事件,已明顯增加,且過去碳排放導致的海洋暖化等影響將持續至少數百年之久。研究也發現海洋和地球系統仍在加速吸收熱量,尤其造成深海暖化持續加速中,凸顯海洋在未來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扮演著極重要角色。
参、地球上海洋儲蓄鉅量熱能導致侵襲多國熱帶風暴增強
台大大氣系特聘教授林依依,20年前即進行熱帶氣旋、碳循環及大氣與海洋交互作用等研究;發現2003年梅米颱風原屬輕度颱風,遇上潛藏在海洋下的暖渦,24小時內瞬間增強為超級颱風,成為2003年全球最強大的熱帶氣旋,並造成韓國有史以來最慘烈的颱風災情;2008年北印度洋納吉斯熱帶氣旋,也證實是因碰到暖洋現象,被餵養3倍的海氣通量,在短時間內從輕度轉為超級氣旋,並橫掃緬甸南部的海岸線,引起嚴重風暴潮,至少導致90,000人死亡,56,000人失蹤,是緬甸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據美國官方估計最後的死亡人數超過十萬人。2013年11月侵襲菲律賓的海燕颱風,也是靠豐厚的海洋暖水層滋養,而增強為超級颱風並於8日登陸薩馬島,根據菲國官方報告,海燕颱風造成5,680人死亡,是2013年最嚴重天然災害事件之一,也是自1900年以來最嚴重之颱風災害事件,目前仍是太平洋地區最強勁的颱風記錄保持者。
2005年熱帶風暴卡崔娜越過佛羅里達州南部後,進入墨西哥灣超過32℃的海水溫度和微弱垂直風切,迅速增強為一個5級颶風,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280公里,幾乎摧毀美國德州新奧爾良後,2017年8月26日德州及路易斯安那州再遭遇13年來最強颶風哈維衝擊,死亡人數達89人,損失達580億美元。同年颶風艾瑪中心最大風速達298 km/hr,並維持37小時,是史上維持如此強度時間最長的熱帶氣旋,於9月10日登陸美國佛州,造成650萬人撤離,為佛州史上最大一次撤離行動,死亡人數更高達100人。2021年最昂貴的一場災難,為侵襲美國東部並造成約650億美元災損的颶風艾達,在適合高溫與豐沛水氣的有利因素加乘下,於往北的過程中快速增強,並在16年前颶風卡崔娜強襲路易斯安那州的同一天,登陸路易斯安那州,並帶著大西洋豐沛水氣,在紐澤西、紐約造成破記錄的極端暴雨。2022年9月19日從加勒比海和大西洋的向風群島一帶形成後,於古巴登陸時已增強至3級颶風,並造成當地2人死亡。 短短不到10天的時間,從3級颶風,幾乎快增強到5級。9月28日登陸美國佛州的堰洲島,最大持續風速已增強到將近每小時220公里,有一艘移民船因而沉沒,造成20人失蹤。災難分析公司恩基研究(Enki Research)估計,颶風恐造成 300~6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