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德國柏林的政治學者張俊華指出,歐洲與中國的空間合作計畫如果政治上開了綠燈,計畫的經費自然會得到批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最主要的政治因素,中國在背後對俄羅斯提供支持,意味著歐洲將中國視為潛在的敵人。
「太空方面的研究,這個計畫本身既可以作為民用來處理,又是可能會軍用的,就是軍民兩用的一個特點,本身就決定了這個計畫的複雜性。那麼它處在一個什麼時間、什麼環境下,就更是一個重要的事情。」
歐洲為將太空人送入中國太空站,雙方已經進行了多年的準備工作。歐洲太空總署在2015年與中國航天局簽訂了合作協議,協議規定雙方互派太空人參加訓練,目標是自2022年起讓歐洲太空人登上中國太空站。
協議簽署以來,歐洲有數名太空人前往中國參加了聯合訓練。中國太空人葉光富2016年在義大利撒丁島參加了歐洲太空總署的洞穴生存訓練。2017年一名德國太空人和一名義大利太空人在中國海濱城市煙台進行了海上救生訓練,為確保在計畫中溝通順暢,這些歐洲太空人利用業餘時間學習了中文。
失敗的先例
歐洲在本世紀初啟動了伽利略計劃,這是一套獨立於美國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體系之外的另一套定位系統,旨在提供比GPS更高的定位精確度,該系統設計衛星總數為30顆,目前在用的衛星有23顆。
歐洲啟動伽利略計劃得到了中國的積極響應,中國在2003年承諾注資2.3億歐元用於該計畫,約等於預算的五分之一。由於伽利略定位系統能提供較高精度可能被用於軍事目的以及中國的參與,導緻美國與歐洲關係一度緊張。中國在退出伽利略計劃後,自行發展了北斗導航系統。
中國媒體一直以來的報導均稱中國作為伽利略計劃的投資方遭到排擠,歐洲的核心研究均將中國排除在外,最終把中國踢出了伽利略計劃,中國媒體稱北斗導航系統均為中國自主研發。根據媒體對歐洲研究人員的訪談,外交電文和政府文件,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北斗導航系統利用了伽利略計劃的成果。
路透社在一篇報導中說,北斗是中國為趕超美國等軍事強國在全球範圍內購買、抄襲和盜竊的典型案例。在中國啟用北斗導航系統前,中國飛彈曾經使用美國GPS和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的民用信號進行定位。中國為加入伽利略計劃,專門成立了一家公司,公司股東為中國解放軍軍方人士。中國還從瑞士採購了導航系統的核心組件——銣原子鐘,中國的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稱,瑞士的原子鐘適用於中國導航系統。據信中國已經掌握了或者通過反向工程了解了原子鐘的生產技術。
張俊華表示,歐洲沒有從伽利略計畫與中國合作的失敗中吸取教訓。「今後類似這樣的計畫的並不多,但是在其他的小的計畫上,比如說各個大學之間類似於軍民兩用的工業計畫等等,歐洲到現在還沒有做一個認真的檢討。所以,這樣還會出現類似於這樣一種計畫,到時候半道停止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