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琳補充,異常飲食行為的表現形式,也有可能是患者縮減他們願意攝取的食物種類,如果他們破壞了這些規則就會感到焦慮或羞恥;體重計上的數字會影響他們的情緒或飲食行為或限制社交活動。永田說這類行為可能會讓患者放棄他們原先的日常活動,這也是一項需要注意的訊號。他強調,雖然青少女和BMI較高的族群出現異常飲食行為的比例較高,但無論是何種性別、種族、體型的人,都有可能表現出異常飲食行為,而且男孩、LGBTQ、非白人、大體型等族群即使出現徵象,也特別容易被忽略。永田說:「你不能光憑外表判斷他有沒有異常飲食行為。」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出現異常飲食行為的跡象,應當從正向、非批判的角度關心,並向健康保健機構或心理治療師尋求專業協助,盡早介入治療可以阻止異常飲食行為發展為飲食失調。如果青少年擔心自己的飲食行為,可以找家人、老師、學校輔導室或者掛門診。醫護人員會根據患者狀況轉介更多專家協助,例如從藥物、心理健康、營養學等方面改善異常飲食行為或飲食失調。
洛琳表示,異常飲食行為和飲食失調都會影響生活品質,因為患者的腦中充斥關於食物和身體的想法,而異常的飲食行為會讓他們遠離原先的價值觀,「你該過充實的生活,而不是被食物、運動和體重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