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廠26日深夜火災,結果立刻造成電力備載容量降到瀕臨限電邊緣。供電體系大環境已不佳了,現在又加上台電的管理不善,看來台灣的限電風險正快速上升中,今年夏天,很可能是「熱烘烘」的一個夏天。
台灣的電力供應現階段算是面臨「青黃不接」的時候,新的電廠未完成,舊的電廠逐漸除役,加上核四封存,電力備載容量已下降到14.7%;相較美、英、星、韓等國備載容量都在15-30%之間,台灣的數字算是「合理但偏低」。
不過問題是長期展望,台灣電力的備載容量可能是一個直線下降的趨勢。去年核四封存時,當時的經濟部長張家祝就已「預告」過台灣很快電力備載容量就會下降到10%以下;今年台電又再次表示,若新電廠工程落後,明年備用容量率恐只剩6%多。
但種種意外讓個位數字的備載容量提前來臨。今年缺水影響水力發電供應,加上電廠歲修,經濟部公布的數字顯示,五月的備載容量就可能要下降到3.3%的近10新低,糟糕一點就降到1.7%。屋漏偏逢連夜雨,核三廠發生火警,加上核二廠歲修,導致全台一半的核電機組停機,昨日備載容量掉到5.93%。這是一個代表供電吃緊的數字。
雖然低備載容量不代表一定會限電,但因應突發需求與事件的空間大幅壓縮,限電機率自然大幅提升。依照過去經驗,備載容量低於7%就會碰上需要限電、分區供電的時候。民國80年到84年間我國的備載容量都是4.8%左右,80年與83年限電次數分別高達14次與16次,但82年、84年的限電次數則只有4次、3次。同樣的備載容量,限電次數差距大,但都有限電,低備載容量會造成限電殆無疑義。
在供電「基本面」已不佳情況下,又碰上台電管理不善的問題;這次核三廠火警,雖然快速撲滅,但台電在火警後未能及時通報地方政府,過去多次公安事故亦未及時通報,對地方政府與民眾而言,實在很難對台電寄予信任;反核團體亦批評台電的核電管理「出包過於頻繁」。這種對台電的不信任,衍生出來的就是要核電廠提早除役的要求,這一來又對已吃緊的供電更雪上加霜。
台灣的供電大環境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預估2-3年內,就有供電不足之虞;但至今各界仍對核一、二、三該提早除役抑或是延役爭議不休,外商投資的風力發電受阻難推,政府亦未加大對太陽能發電的補貼與簡化程序,導致再生能源喊了10年,幾近一事無成;甚至地方政府聯手要禁止電廠用生煤發電。再加上台電管理出包的問題,今年夏天該是個熱烘烘的暑日。
但問題是:民眾總不希望未來每年都迎來個熱烘烘的夏日吧?台灣的供電問題總要找到解決方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