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銀行破產,讓存戶陷入恐慌,相似業務的銀行如骨牌效應般連番重挫,其中,第一共和銀行首當其衝。
與矽谷銀行類似,第一共和銀行的客戶以富人為主,這間銀行的估值一直以來都高於標普500指數銀行股。兩家銀行另一項相似之處就是:銀行存款中未被保險涵蓋的金額都非常大。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保險金額上限為25萬美元,第一共和銀行有三分之二存款未受保險涵蓋,這引起了存戶的緊張。
《華爾街日報》原文:美國地區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到底出了啥事?
在矽谷銀行突然關閉後至今,第一共和銀行的股價接連重挫,信用評級也遭調降,雖然近期傳出可望獲得新的援助,一度激勵股價大幅彈升,但距離半個月前的水準還是差一大截。
投資人對第一共和銀行的另一項擔憂,也與矽谷銀行類似:投資資產價值與實際帳面資產價值的巨大差異,也就是未實現損失。矽谷銀行就是因為將存款拿去購買大量債券,債券下跌造成未實現損失過大,存款人大量提領現金、這些損失需轉為實現損失時,就招架不住了。
細看第一共和銀行的財務結構,和矽谷銀行相比,帳面損失較無那麼嚴重。矽谷銀行的股東權益160億美元,帳面損失高達150億美元;第一共和銀行股東權益170億美元,帳面損失則是48億美元。
不過,第一共和銀行的房地抵押貸款(扣除信用損失準備金)帳面價值為1,368億美元,然而其市場價值只有1,175億美元。第一共和銀行現在到底值多少錢,還是個變動的未知數。
第一共和銀行不是特例,而是地區銀行普遍面臨的危機。比起大型銀行,中小型地區銀行必須以更高利率和更完善的服務來吸引客戶。
債券損失不是問題,美國最大的銀行,帳上證券的公允價值,比票面價值低了1090億美元;然而發生大量現金提款需求時,大銀行的資金來源更廣泛,抵擋得住流動性風險,更不必將以上大量未實現損失記在帳上。
以美國銀行為例,負債中有68%是存款,包含長期借款。小型銀行資產和負債結構單純,而矽谷銀行的負債中,89%是存款。對於中小型銀行,因證券跌價造成的未實現損失,是未來潛在的風險。
整個風暴從疫情起初大放水,銀行資金滿溢,到後來通膨失控、暴力升息導致債券大跌,是一個普遍的狀況。矽谷銀行讓人注意到美國金融體系這個巨大裂縫,第一共和銀行的慘劇也可能只是剛開始而已。
本文為風傳媒特邀導讀人金牛幫幫忙撰寫,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風傳媒會員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責任編輯/林彥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