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各取所需的會談,在很多議題上兩位領導人可以一拍即合,尤其在促進經貿合作上,但實際上兩國關係也並非去年所聲稱的「不設上限」。實際上,在雙方高調宣佈「不設上限」後僅僅幾周,中俄就遇到了雙方關係的「上限」——中國沒有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武器,儘管美國稱中國至少考慮過;此外,在普京做出核威脅後,中國也不點名地批評了這一行徑。
換言之,北京的態度是,兩國合作需求再強烈,但利益衝突時,不好意思,中國優先。
俄羅斯當然明白這一點,最近一期俄羅斯國家電視台的政論節目中,少見地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來。俄軍事專家米哈伊爾·霍達列諾克(Mikhail Khodarenok)說,「在習主席訪問莫斯科之前,我們的一些專家過於興奮,甚至興高采烈,但中國只能有一個盟友:中國自己。中國只能有一套利益:親中國的利益。中國的外交政策完全沒有利他主義。」
「中國將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俄羅斯一直是烏克蘭戰爭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中國問題高級研究員於潔向BBC表示,中國的外交政策始終由利益而非價值觀決定。即使中俄關係,也主要基於對美國霸權的共同不滿。近年來,通過深化雙邊合作,它們已經擁有了可以制衡美國的大國地位。
「習近平此行的目標是維持與俄羅斯的現狀,而不是進一步靠攏,或為新的合作鋪道。」於潔稱。
肢體語言展現中俄力量失衡
相比以往,中俄關係也並非看上去那樣等量齊觀——在打仗的是俄羅斯,被西方孤立的是俄羅斯,而俄羅斯的經濟規模僅為中國的十分之一。
西方從官方到媒體都由此認為,中國政府對俄羅斯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頗為有趣的一個觀察視角是肢體語言。
總部設在新加坡的Influence Solutions公司董事總經理梁凱倫(Karen Leong,音譯)告訴路透社,習近平在伸手與普京握手的一瞬間搶先一步,表明「儘管他是訪問莫斯科的人,但他是將在雙方關係中起主導作用的人」。澳大利亞墨爾本的肢體語言和領導行為專家路易絲·馬勒也持類似觀點,他指出,習近平將自己的手放在普京的手上面,這可能表明在交流中的主導地位。
當他們坐在一起通過翻譯進行禮貌性交流,互相問候「親愛的朋友」時,馬勒說,普京耷拉著腦袋,抖動著腿,握緊拳頭,看著地板,暗示著潛在的焦躁。坐在旁邊的習近平則顯得「沉穩而自信」。
梁凱倫也注意到普京的抖動,與外在的輕鬆舉止形成對比。「如果你把它與習近平放在一起,習近平是一個沉著的政治家,很威嚴,有很好的眼神交流,他(習近平)看普京,就像一個大哥哥看著自己年輕的伙伴。」70歲的普京實際上比習近平大幾個月,而且執政時間是習近平的兩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