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導,高雄的國民黨內立委初選接連產生爭議,第五、第六選區電話民調結果的前兩名人選,差距竟然都在百分之一的誤差範圍之內,難以據此判定誰出線更具優勢,其中第六選區還發生候選人於民調機構舉辦的活動擔任主持人,可能使選民受機構效應影響,而讓民調結果有失真的疑慮。事實上,民調固然是決定候選人的科學方法,但絕非保證最強人選出線的萬靈丹,當調查結果難分伯仲時,政黨必然要思考其他更有利於整合及團結的提名方式。
首先,由於兩選區均已舉辦過一次民調初選,選舉過程中各候選人亦謹守分際未互相攻擊,然而當民調結果不能服眾,同志彼此間必然開始有些許隔閡,此時若要「再比一次」,無疑將激化各陣營支持者的對立,在未來的整合上增加難度。況且民調亦有其極限,既不能避免前兩名在誤差範圍內的狀況再次發生,已經眾所皆知的第三名弱勢候選人更可能成為其他競爭政黨灌票的目標,以利自身在大選時爭勝,加上當立委橫跨不同議員選區時,也容易有同選區互相分票的問題產生非要在候選人間分高低,甚至要黨內互打,都可能傷害整合結果導致大局不利。
也因為如此,許多選區的立委均有地方黨部或黨中央的介入及協調,在決定候選人後儘速進入整合階段,也才能修補候選人間競爭的緊張關係。高雄第五、第六選區的爭議,新任黨部主委黃昭順亦宜介入協調,更不妨比照黨中央決定總統候選人的作法,徵詢選區內里長、工商團體與重要地方意見領袖的態度,無須以民調為唯一依據,儘速決定黨內的「最強候選人」,也避免再舉辦一次民調的成本投入和黨內互打風險。
即使萬不得已要進行第二次民調,也應該衡酌政治學理中更有利於整合、及推出具代表性候選人的兩輪選舉制(Two-round system)精神,由前兩名候選人進行民調,不僅有利於兩人先行爭取其他弱勢候選人的支持者、進行吸納與整合,符合黨內選舉的團結原則;最終出線者也能得到更具代表性的絕對多數結果,而非正當性不足的「三分天下」未過半印象,在選舉實務上更有利於出線者和競爭政黨在大選時一決勝負的號召力。
無論如何,找出「最強候選人」獲得最後大選勝利,才是政黨需要考量的唯一目標,能協調徵召就應該由地方黨部一肩扛起責任,不計毀譽避免內耗,才是明智之舉。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