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日本晶片製造設備產業規模為300億美元左右,其中100億美元的訂單來自中國,居各個市場之首。
中國的反應
上述一系列針對中國的晶片禁令下,中國實施了首次反擊——5月21日,中方宣佈美光公司產品「存在較嚴重的網絡安全隱患」,對中國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供應鏈造成重大安全風險」,影響國家安全。要求中國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停止採購美光公司產品」。
美光是美國最大的存儲晶片製造商,在電子設備中廣泛應用,中國市場佔該公司總銷售的10%左右。
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經濟學終身教授邢予青撰文表示,中國的企業顯然並不掌握半導體產業和技術的「阻塞點」。因此,無法對美國實施對等的技術禁運。
邢予青表示,但中國流行的說法是以市場換技術,現在美國開啟半導體技術上的禁運,這意味雙方關於市場換技術的默契的結束。不給技術,自然也就不要指望市場了。這是中國利用市場優勢的一次反擊,效果如何還要看美國如何出牌。
不過在日本的角度來看,中美撕破臉,也有好處。就在中國宣佈對美光公司監管之時,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稱,美光科技將從日本政府獲得約15億美元資金,用於在當地生產下一代存儲晶片,這有利提升日本國內半導體生產,對台灣晶片生產形成後備力量。
位於上海的諮詢公司Intralink的分析師蘭道爾(Stew Randall)認為,中國企業雖然在出口限制下,將失去獲得很多日本設備和零件的機會,不過目前中國的晶片企業大多集中在較為成熟的生產節點上,不太會受到影響,但大家不得不靜觀其變。
長期來看,中國企業在全面的出口限制下,自研晶片能力將大受影響。比如,在設計環節所必備軟件——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EDA,該領域三家巨頭都是美國企業;製造環節的核心光刻機方面,中國也沒有獨立製造能力,而主要光刻機企業都受美國禁令的鉗制。如果擺脫現有技術成果,從零積累,投入資金和週期都太大太長。
而這些影響,將順著晶片繼續向產業鏈下游傳導——手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將下降,比如華為不得不退出國際手機市場;電動汽車正在成為中國最有潛力的支柱產業,4月出口數量達到9.1萬輛,同比增長1028.5%,而電動汽車平均要使用約3000個晶片,是非電動汽車的兩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