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而言,在美國供應鏈「去中化」的趨勢下,我們看到:1)東南亞、台灣、印度等新興亞洲地區受惠轉單效應,佔比上升最為明顯 ; 2)「近岸外包」(near-shoring)或「友岸外包」(freind-shoring)的政策倡導下,加墨兩國也在今年成為美國最大進口貿易夥伴,儘管佔比上升並不明顯。
二、中國貿易去美親歐、香港成最大受害者
1. 台灣:親美政策帶動電子出口成長,新南向政策聚焦特定產業
從台灣近五年出口貿易結構轉變可以發現三大重點:
一、幾乎在所有類別中,對美出口佔比皆呈現上揚,尤其是資通與視聽產品(上升 15 個百分點)、電機產品(上升 13 個百分點)、家用電器(上升 11 個百分點)。
二、近年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佔比上升的產品類別集中在紡織、鞋帽、化學品、光學器材等項目,礦產品則是下降明顯,主因為菲律賓轉向與中國合作開採油氣資源。
三。各產業對中國出口佔比普遍下滑,尤其是食品飲料、植物、木製品、光學器材、化學品等產業,不過整體佔比僅下滑 3.6 個百分點,依舊是最主要出口貿易夥伴。
順應中美貿易戰轉單效應,台灣出口銷往美國的貿易金額明顯攀升,2016 至 2022 年均複合成長率分別達 14.4%,帶動近五年出口佔比上升 3.8 個百分點,尤其在資通、電機、消費性電子產品。多數產業對於中國出口佔比下滑,新南向政策則變化集中特定產業例如紡織、鞋帽。
2. 中國:去美親歐、此消彼長,香港轉口貿易受損,東南亞、印度從中得利
從中國近五年出口貿易結構轉變可以發現三大重點:
一、2018 年中國出口銷往美國、歐洲佔比分別達 19.2% 、 19.8%,2022 年則是 16.1% 、 21.6%,去美親歐趨勢明顯,且對美歐出口兩者的佔比排名出現黃金交叉,在交通設備、電機產品、機械、化學品等重要製造業出口項目中,美歐呈現此消彼長的情形。
二、香港成為主要輸家、佔比下降 3.8 個百分點,過去作為中國貨物貿易的重要轉運站,受到中美貿易爭端影響、轉口貿易量明顯減少。
三、取而代之,主要受惠者依舊是東南亞與印度,整體出口佔比上升 2.9 個百分點,細看產品類別,除了礦產品、動植物、化學品,恰好都出現「香港佔比下降」、「東南亞 / 印度」佔比上升。
主要終端消費市場的出口佔比呈現「美下、歐上」的情形,顯示中國出口貿易或有去美化、親歐化的趨勢,也符合上述兩地進口結構轉變趨勢。而因應關稅打擊,轉口貿易從過去的香港轉向東南亞、印度等國,但也不排除「洗產地」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出口銷往台灣的份額變化不大(上升 0.3 個百分點),主要出口類別的電機產品、機械佔比依舊上升,食品、動物產品、化學品的出口佔比則呈現下降。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財經M平方,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林彥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