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特別容易受到天然氣海路運輸中斷的影響,台灣發電量的39%來自天然氣。保守派智庫曼哈頓政策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的分析師Jordan McGillis表示,局部或全面封鎖只需短短幾天就會給台灣經濟造成嚴重損害,他建議台灣增加包括天然氣在內的能源儲備。
相對於島上2,400萬民眾的需求而言,台灣目前的能源儲備量可謂杯水車薪,台灣只有兩個天然氣接收站,合計庫存只能滿足全島不到兩周的天然氣用量,而在空調用電高峰的夏季月份,這些天然氣庫存僅夠用八天。新天然氣設施的建設已因環保抗議活動而被推遲。
為了確保在發生地緣政治危機的情況下台灣能源供應不會被切斷,大西洋理事會的Webster建議台灣從美國購買更多液化天然氣。如果中國海軍要攔截懸掛美國國旗的船隻,美國海軍幾乎肯定會進行干預,不過對於懸掛非西方盟國國旗的船隻來說,美國海軍可能就不會介入了。
Webster說,如果中東供應商在中國政府的壓力下減少甚至切斷對台灣的原油運輸,美國及其盟友也可能介入;石油在台灣總能源需求中的佔比為44%。
為回應日本福島核災難後的公眾情緒,蔡英文2016年曾承諾到2025年逐步棄用台灣的核電廠,這相當於切斷了另一個能源供應選項。
台灣國立中央大學(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說,台灣應該以能源安全的名義重新考慮核電。他指出,核電站通常在現場儲存18個月的燃料;一旦發生衝突,這些燃料就可以派上用場。電廠在衝突期間也可能構成威脅,就像烏克蘭在札波羅結的核電站那樣。
台灣未能以可再生能源抵消迫在眉睫的完全核能除役造成的影響,這意味著即使沒有軍事衝突的威脅,電力短缺也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困擾該島。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2330.TW, 簡稱﹕台積電)是世界上最先進晶片的製造商,也是台灣市值最高的公司,該公司的能耗佔台灣總能源消耗的6%以上。該公司表示,其能耗從2020年到2022年激增了34%。
自2017年以來,台灣的三次大停電暴露了電網的脆弱性。去年3月,這三次停電中的最後一次導致交通信號燈停擺,並使島上近40%的家庭停電數小時。
分析人士稱,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是海上風力發電;這種方式面臨的本土政治制約較少。
但許多計劃建設的風電場都位於台灣的西海岸,也就是處在將台灣島與中國大陸分隔開的台灣海峽一帶。而且對於規劃中要在2025年之前達到570萬千瓦海上風力發電的裝機容量,台灣到目前為止只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
若要更多地依賴海上風電,就需要考慮軍事安全問題,因為渦輪機和傳輸電纜可能很容易在衝突中受到攻擊。
大西洋理事會的Webster認為,如果最終爆發衝突的話,對於台灣而言並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即使其減少對能源進口的依賴並增加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的供應。
Webster說:「如果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不能阻止中國對台灣進行軍事入侵或海上封鎖,很可能產生災難性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