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做到總經理卻想回家鄉種田?阮光民畫出「台北孤兒」的思鄉病

2018-08-30 08:10

? 人氣

以「用九柑仔店」在金漫獎雙料獲獎的漫畫家阮光民表示,柑仔店如今已經慢慢沒落,以後小孩可能都沒看過雜貨店了。 (陳明仁攝)

以「用九柑仔店」在金漫獎雙料獲獎的漫畫家阮光民表示,柑仔店如今已經慢慢沒落,以後小孩可能都沒看過雜貨店了。 (陳明仁攝)

「夏天了,這條路還是飄著芒果味,好多年沒回來,似乎沒什麼變,前面電線杆右轉,彎進去有間老廟,再往前一點,就在廟的後面,廟的後面有家柑仔店,通常會有個老人站在外面,他是我阿公。」 
──《用九柑仔店》第1集,第20、21頁

腳下踩著拖鞋、頭髮往後綁得服服貼貼,眼鏡下是靦腆笑容,來自雲林斗六的漫畫家阮光民,來到台北一晃眼已超過20個年頭,1997年進入漫畫家賴有賢的工作室當助手,每天只吃白飯配罐頭熬到了長鴻新人獎,直到今天,不但是金漫獎常勝軍,作品《東華春理髮廳》、《用九柑仔店》也接連被改拍為電視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離鄉廿年,阮光民筆下正在耕耘的《用九柑仔店》系列,講的正是「台北孤兒」們對家鄉的思念。

《用九柑仔店》描寫離鄉多年、在台北房地產公司上班的主角俊龍,在經營柑仔店的阿公因病住院後,原來返鄉打算將店賣掉,卻在久違的家鄉見到一個個童年故人後,體會到柑仔店之於村裡的意義,遠超過買賣日用品的商店,而是連結人與人情感的寄託之所,因而決定辭去頭路,一肩扛下老店。

「其實從台北回到這頂多3個小時,但我通常用了365個日子,有時會更久,大多數的人離開故鄉後也都這樣吧?」 

──《用九柑仔店》第1集,第22頁 

畫起俊龍的柑仔店,阮光民其實也是在畫自己的回憶,然而阮家阿公的柑仔店沒能留下,早已在多年前拆除,論起故事的原型,阮光民直說:「俊龍應該是每個人心裡都會有的角色。」

「柑仔店慢慢沒落,以後小孩可能沒看過雜貨店」

阮光民說,對年輕一點的人可能還好,但可能30、40歲之後,人都會想要像這樣回去家鄉,可是現實上可能沒有辦法,畫這個故事,「有點投射作用吧,俊龍就是我們大家的投射,身不由己,但又很想幹嘛。」 

阮光民回憶,小時候在柑仔店裡長大,感受到那個年代跟現代便利商店不一樣的地方,有些東西值得被記錄下來,柑仔店如今已經慢慢沒落,以後小孩可能都沒看過雜貨店了。 

俗稱「柑仔店」的傳統雜貨店早在日治時期已經出現,以前的小孩子會在那裡購買零食,圖為80年代雲林街頭的柑仔店。(圖/張哲生提供|食力foodNEXT)
俗稱「柑仔店」的傳統雜貨店早在日治時期已經出現,以前的小孩子會在那裡購買零食,圖為80年代雲林街頭的柑仔店。(資料照,張哲生提供|食力foodNEXT)

「可能以後的小孩看到這個漫畫,會知道原來以前有這種行業,也算是一種功德啦,現在做的事還挺有意義的。」瞇眼微笑說起漫畫的功德,阮光民語言之間有種老派的樸質;他說,像看一些早期的小說,就能知道那個年代的生活,它們可能也不是刻意去寫,但就是會留下紀錄,他認為漫畫也是這樣,而且是更有影像的東西,看了就會有個印象留下。 

雜貨店如何轉型?阮光民用漫畫想出路

然而畫筆留下的不只是記憶,還有未來的可能。俊龍不只單單死守舊店面,還添購新式機台,用遊戲讓買零食變得有趣;請裝潢師傅格局大改造,增加無障礙空間方便老人輪椅進出、設WIFI讓村民可以聚在一起邊滑手機邊抬槓;收購當地小農蔬果,開設搭伙食堂讓獨居老人圍桌吃飯……再再的改變,除了讓雜貨店在現代化衝擊下找到出路,同時也再一次凝聚了村莊裡的情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