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長、諾貝爾獎得主都怒了!美國突遭惠譽降評,對於市場有什麼影響?

2023-08-02 13:17

? 人氣

惠譽下調美國政府的信用評級,並對日益沉重的債務負擔和逐漸失調的政治功能發出警告。(美聯社)

惠譽下調美國政府的信用評級,並對日益沉重的債務負擔和逐漸失調的政治功能發出警告。(美聯社)

全球三大國際信評機構之一的惠譽(Fitch)今日宣布,將美國信用評級從AAA調降一級至AA+,成為2011年標普全球(S&P Global)降評以來,第二家摘除美國頂級債信評等的機構,僅剩穆迪(Moody's)仍然維持AAA評級。換句話說,目前美國的平均評級已經低於AAA,這對市場資金的流向可能造成影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國從1994年以來一直擁有惠譽的AAA評級,但早在今年5月24日,惠譽就曾示警美國的降評風險,將其信評列入「負向觀察名單」(negative watch),當時的理由是朝野在舉債上限談判方面陷入僵局,而且時間愈來愈逼近財政部長葉倫所謂的6月1日違約大限之日。

雖然美國國會趕在最後期限表決同意聯邦債務上限暫停到2025年1月1日,債務違約危機總算落幕,如今惠譽卻仍調降美國信評,並在聲明中指出,過去20年來,美國對於財政、債務治理標準不斷惡化,這些仍是未來值得關注的潛在問題。

美國評級下調,反映未來3年預期的財政惡化、總體政府債務負擔較高且不斷增長,以及過去20年相較於其他「AA」和「AAA」評級國家的治理能力下滑。

惠譽表示,反覆出現的債務上限僵局,以及直到最後一刻才達成解決方案的事實,降低人們對美國財政管理能力的信心。

惠譽預計,到2023年,聯邦政府預算赤字佔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將從2022年的3.7%升至6.3%。到2025年,債務負擔將達到GDP的118%,比起AAA評級國家的中位數39.3%高出2.5倍以上。

此外,信貸條件收緊、商業投資疲軟和消費力道放緩,可能導致美國經濟在今年第四季和明年第一季陷入溫和衰退。

(延伸閱讀:華爾街日報》惠譽十多年來首次下調美國信用評級,警告「政治功能失調」

對於市場有何影響?

惠譽是在美股收盤後才宣布這項決策,消息出爐後,美股期貨與美元同步走弱,亞洲股市早盤明顯承壓,部分投資人擔心重演2011年標普降評引爆股市重挫的慘況。

市場分析師指出,有些主要基金對於投資標的的平均評級有所限制,目前美國在三大信評機構的平均評級已經低於AAA,這可能會造成一些影響,例如基金可能被迫調整投資組合。

澳盛銀行策略師克洛伊分析,市場對於美國信評下調可能會有兩種想法,表面上來看,這是美國聲譽的污點,但與此同時,如果加劇市場的焦慮情緒和避險需求,資金反而容易流向美債、美元等避險資產,形成一股微妙的平衡關係。

也有經濟學家認為,儘管美國信評突遭調降,仍然不太可能促使華爾街和投資人就此放棄對於美債的需求,畢竟它在全球市場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僅被視為無風險的避險資產,其殖利率更是作為許多金融工具定價的基準。

惠譽降評之舉 美國財長、諾貝爾獎得主都不認同

對於惠譽下調美國評級一事,美國財政部長葉倫隨即出言反對,認為此舉是任意且過時的,惠譽的決定不會改變美國和世界各國投資人的認知,美債仍是世界上最安全和流動性最高的資產,美國經濟基本因素強勁。

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也批評,雖然有理由擔心美國赤字,但美國的償債能力無庸置疑,「認為美債會出現違約風險的想法是荒謬的」,惠譽也未提出任何有用的新見解;過去幾個月的數據表明,美國經濟比大家想像的更強韌,這對美國債務的信譽有利。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直言,惠譽這一決定將遭嘲笑,即使按照他們自己的標準也說不通,「這背後肯定有故事,但無論如何,都是關於惠譽的故事,而非美國的償債能力。」 

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伊爾艾朗認為,降評美國是「一個奇怪的舉動」,多數經濟學家及分析師可能同樣對於降評原因和時機感到困惑,這不太可能影響市場。

不宜過度依賴信評機構

事實上,台灣中央銀行在2011年美國遭標普降評之際就曾提醒,信評機構的信用評等常具「錦上添花、落井下石」的順循環(procyclical)特性,因此信評可供參考,但不宜過度依賴。

舉例而言,信評機構曾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前,對CDO等衍生性商品及SIV等結構性商品給予AAA級最高評等,但事後證明,部份此類商品均無投資價值,導致投資人蒙受重大損失,信評公司的可信度遭受質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10年10月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指出,信評機構的評級行動存在順循環的懸崖效應,例如降級觸發賣盤,引發連鎖及外溢效應,導致金融市場動盪不安。

為了減輕信評機構帶來的負面影響,IMF建議各國主管當局應降低相關法規對信評機構的依賴,並且加強對信評機構的監管。

此外,英格蘭銀行於2011年3月發布的研究報告、國際清算銀行(BIS)及歐洲央行(ECB)的相關報告與講稿都曾提到,信評機構的主權債信評等確實存在問題,呼籲各國主管當局不要過分依賴。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彥呈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