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些製造業國家正面臨一個代際問題。年輕員工的受教育程度高於他們的父輩,並且是Instagram、TikTok和其他社交媒體的常客,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生涯不應在工廠的圍牆裡苦熬。
人口結構的變化也是原因之一。亞洲年輕人的生育率低於父輩,且生育年齡較大,這意味著他們在20多歲時要賺取穩定收入的壓力較小。服務業的蓬勃發展為他們提供了不那麼辛苦的工作機會,比如商場店員和酒店接待員。
這一問題在中國顯得尤為嚴重,儘管工廠缺少勞動力,但中國6月份的城鎮青年失業率卻高達21%。一些跨國公司已在將部分生產從中國轉移到馬來西亞、印尼、越南和印度等國。而這些國家的工廠老闆們表示,他們也難以招到年輕工人。
根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的數據,自2011年以來,越南工廠的工資水平已上漲超過一倍,達到每月320美元,是同時間段美國薪資漲幅的三倍。根據能從聯合國獲得的最新時間段數據,中國工廠2012年到2021年的工資累計上漲122%。
在今年早些時候辭去河內郊區一家汽車零部件廠的技工工作之後,25歲的越南高中畢業生Nguyen Anh Tuan在Grab平台上當起了摩托車司機;Grab是類似於Uber(Uber Technologies, UBER)的越南網約車公司。Tuan用摩托車拉人的時薪低於工廠薪水,但他說換工作是值得的,因為他現在給自己當老闆了。
Tuan談到他在工廠上班的三年生活時表示:「我的主管經常說一些很難聽的話,這讓我焦慮不安。」他說,只有當他以前每月400美元的工資增加一倍時,才有可能再次吸引他回工廠上班。
以往,製造型企業可能只需要遷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就行了。但現在沒這麼容易了。非洲和南亞的一些國家雖然擁有大量勞動力,但其中許多國家政局不穩,或缺乏良好的基礎設施和訓練有素的勞動力。
服裝品牌先前向緬甸和衣索比亞拓展,卻發現業務因動亂和內戰而受到干擾,發展之路頗為不順。孟加拉國是生產服裝的可靠基地,但限制性貿易政策和港口堵塞使該國無法發揮更大作用。
印度人口眾多,在中國之外尋求替代選擇的企業正在印度擴張。但即使在印度,工廠經理們也開始抱怨難以留住年輕工人。許多年輕人更喜歡由國家福利項目計劃支持的農場生活,或者選擇在城市打零工,而不是住在工業中心的工廠宿舍裡。受過培訓的工程師則離開工廠,轉而從事IT工作。
亞洲的工廠主們正試圖提高工作的吸引力,包括補貼幼兒園費用和資助技術培訓項目。一些公司正將工廠遷往農村地區,那裡的人們更願意從事體力勞動,但這樣一來工廠就會遠離港口和供應商,不得不適應農村生活,包括工人在收穫季節缺勤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