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對日本排放核能廢水措施,真的準備好了嗎?

2023-08-30 05:40

? 人氣

2023年6月23日,韓國漁船在莞島附近海域舉行「海上示威」,抗議日本計畫將福島核電廠處理過的核廢水排入大海。(資料照,美聯社)

2023年6月23日,韓國漁船在莞島附近海域舉行「海上示威」,抗議日本計畫將福島核電廠處理過的核廢水排入大海。(資料照,美聯社)

日前日本開始排放311地震所造成核能電廠的核廢水進入西太平洋,國際原子能委員會派員到日本實地檢查相關措施,認定可以安全排放,美國也發言相挺,認可相關的排放設施符合規範。不過日本周遭鄰國,卻都繃緊神經,中國和韓國民間甚至開始囤鹽,中國則是拒絕進口日本水產,以資抗議。位處於西太平洋洋流下方的台灣,政府卻決定邊走邊看,滾動式調整政策,以目前的科學數據顯示,低於標準值則不予禁止日本水產品,待到數據產生變化,再由專家研商決定後續處理方式,看似八面玲瓏、雙方討好的方式,卻受到民間的質疑聲浪不小,台灣政府的因應政策真的做好了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日本排放核廢水中的放射物質,主要是氚、鍶、銫、鈷等等,目前主要的監測濃度是以氚物質為主,而國際原子能委員會所規範的是每公升60,000貝克,一般核電廠所排放的是每公升1,500貝克,這次日本的排放廢水據檢測的數據是每公升40到50貝克,以數據來看遠低於國際標準值,是一個可接受的範圍。以輻射物質來看,雖然生活中有所謂的天然劑量,例如搭飛機和醫療行為都可能暴露在低劑量的輻射環境中,但畢竟輻射物質是人體無法代謝的,非必需還是要避免。

駐日代表謝長廷先生日前卻在社群網站上發言稱,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對身體有益,例如北投溫泉和玉川溫泉中的鐳元素,讓學界和醫界感到錯愕,紛紛出來解釋,輻射物質對人體並無益處,長期接觸還可能沉積骨頭中,增加罹癌風險。若單純以水質的檢測來看,目前一切都是符合規範也在安全係數以下,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對人體健康暫時無虞,水產品均可安心使用。但放射性物質和重金屬的海洋污染狀況有著相同的歷程,都是屬於漸進式、累積式的污染。人類不會直接飲用海水,但魚類、海鮮會,在海裡的生物鏈,卻會讓輻射物質不斷地累積在人類食用的海鮮中,並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而累積在人體之中,以台灣人偏好食用海鮮的習慣,經年累月的累積,真的對台灣人民沒有影響嗎?

面對國內的核能電廠相關議題均採用放大鏡檢測,對日本的核能廢水排放,卻採用寬鬆的滾動式政策調整,聯合國和美國距離日本都相當遙遠,臨近的中、韓兩國都有所因應,位處於洋流下方的台灣,卻採觀望、被動的因應政策?我們不撻伐、不批評、不反對,但也該通知日本政府,對其水產出口的部分,應採用更安全地全檢驗方式,並確保無核廢水污染的水產,讓國人安心,才不失為一個保護國民健康的大有為政府。

*作者為公務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