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環境衛生的大幅改善,醫療科技的日益發達,人口老化是世界性共同的趨勢,加上「出生率」與「死亡率」雙低水平的人口結構,現在老年人所承受的衝擊日益顯著,所遭遇的問題也日趨頻繁和複雜,使得老人對於福利服務的需求越趨殷切。
台灣也是如此,台灣在2018年已進入高齡社會,而2026年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與老人相關的議題陸續產生。近年以來,經濟不景氣、物價高漲,7、8年級的所謂Z世代族群不婚不生,這群年輕人自身生活大不易,對於照顧身邊的長輩親人更有了觀念價值上的改變。在過去,4、5、6年級生有著養兒防老的使命,與其說是價值觀、是使命,不如說是時空背景使然。
因此,在台灣漸漸走上西方的潮流之下,「養兒防老」已非必然,老年人歲65歲退休,但他們生活自理能力可一點都不「老年」。這些老年人也許不需要年輕人照顧,但需要同齡的相互陪伴。在台灣,所謂養老院、老人院、養生村都不是在市區社區,都是在鄉郊與區外縣市,對彼此照顧、相互陪伴、社區共融有些困難。有鑒於此,社區型的老人院因應而生。
我們的鄰國日本,早在2007年就已經進入超高齡社會,日本因應推出「社區型照護服務」,在醫療與照護力量之外,更持續藉由社區既有的生活資源,滿足長輩的歸屬感、自尊、自我實現等高層次需求協助居民在地老化。
現代人日益繁忙辛勞,「家庭型照護」日顯不便,若由「社區型照護服務」接手,則上班族群年輕人會輕省許多。
老年人不但需要「活」還要活得有「尊嚴」,不但需要被「照顧」,還要需被照顧的有「品質」。
政府將長照政策與社區型照護相結合,讓老年人的需求被看見,讓老年人繼續延長生命被實現。
期許政府與民眾配合,以居民為中心,設計出符合地方特色的醫療、照護、生活機制。這是一個轉型的契機,也是關鍵,讓因世代差異化的變革,影響了老年生活環境與環境品質,更讓許多「不老騎士」的神話在台灣越來越多。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讓人與人的交流不再那麼隔閡,我們對未來老年人的生活有了更美好的期許。
*作者從事金融業有20多年的時間,近期觀察到有關老年化的議題,適逢總統大選相關政策討論,有些想法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