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的布萊恩特公園(Bryant Park)位於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後方,是紐約市民喜愛的一個場所。根據《紐約客》的一篇文章「女孩計數器」(Girl-counter: Counting visitors to Bryant Park),公園為了保持健康環境與良好狀態,每天會監控一個特殊但有效的關鍵風險指標(Key Risk Indicator, KRI),作為環境可能惡化的早期警示:女/男比。
大約午餐時間,一位工作人員會帶着兩個計數器在公園裡走動,計算男性和女性的相對人數。公園所關注並監測的關鍵風險指標(女/男比)的健康數值應該超過50%。當數值開始往下,即男性佔多數時,公園管理層將視此爲行動的信號,需要改善公園的清潔度、安全性或其他條件。其理由是女性更能察覺到細微的指標,比如桌上留下的碎屑或無家可歸者的存在。當女性開始避免某一區域時,可能意味著該地的宜人屬性即將發生變化。
布萊恩特公園的經營者Dan Biederman是已故社會學家William (Holly) Whyte的門生,篤信其關於公共空間的動力學理論,其中包括「女性公共現身意味著城市健康」的觀點。他認為:「如果到世界任一個公共場所,發現其間絕大多數都是男性,那麼你最好趕快離開!」所幸,《紐約客》專欄作家採訪當天,女/男比指標為53%,是吸引人們徜徉在公園裡度過舒適下午的一天。
如果女性的敏感度可以作為早期風險的預警指標,那麼連續兩年,多個在歐美求學與交換的女學生與我分享在歐美的親身見聞,可能值得西方霸權警惕。
一位女學生到加州某大學當交換生,在舊金山搭乘地鐵讓她極度不安:剛要進閘口就看許多人跳閘而入也無人制止。進去之後,除了空氣中瀰漫的異味外,更感受到一雙雙不太友善的眼光盯著她,彷彿她走錯了地方,這個空間不屬於她。另一位女學生在密蘇里州,其友人在聖路易的遭遇則更不幸:自己開了車到超市賣場添購一週的食品用品,不料出了超市往停車場走去,直接四個人靠近,槍頂著背就這樣把車搶走了。
我的碩士學生很多人在國外大學取得學位。在美國,一位女學生的友人大學未畢業,就因心理恐懼辦了退學直接離開了波士頓。在英國堅持讀完四年大學的女學生,有多位朋友在該國被偷被搶手機、背包的經驗。在加拿大名校畢業的另一位女學生雖然也順利畢業,但她極度抱怨該城市許多人不太正常的精神狀態,也有許多次被人尾隨到宿舍的驚魂。她們都說當年高中畢業前申請海外大學,從來不知道除了大學排名的光鮮亮麗之外,其實還需要考慮人身安全的治安因素!畢竟如果魂喪天涯,求學還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