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岸誰較能號召人民參戰
以色列心理學諾曼教授在研究「戰爭中的壓力調適」獲得結論:「要贏得戰爭,都得先認定這是值得以生命爭取的一戰,進而激發征服戰爭的動機」。據以觀察台海戰爭,在北京是「民族聖戰」;在台灣則是護衛生活方式--尤其是聚焦保衛西式民主的戰爭。前者基本是號召全民奮勇參與的民族聖戰,後者則在社會各族群之間會產生不同的輕重響應配比。若真要打起來,兩岸彼此間同仇敵愾的動員能量如何,可想而知。
平情而論,兩岸之間並不存在軍備競賽的情境,充其量只是軍事對峙的樣貌。所謂「軍備競賽」是指和平時期敵對國家或潛在敵對國家互為假想敵,在軍事準備方面展開品質和數量上的競賽。最著名的案例為冷戰時期美、俄進行的軍備競賽,雙方力求壓倒對方。反觀中共近5年的國防預算人民幣額度--2019年1兆1898億、2020年1兆2680億、2021年1兆3553億、2022年1兆4504億、2023年1兆5537億,亦即中共每年均以超過台灣國防預算的十餘倍額度浥注軍備建設,已導致兩岸軍力向中共嚴重傾斜。台灣面對這個現象不宜再從軍事對抗角度建構本身安全,而應以追求國家利益的極大化為優先考量。
回顧1949年,美國眼見國民政府失去大陸國土被迫撤退到台灣,擔心台灣遭中共攻佔後,將使美國失去太平洋抵抗共產黨赤化全球的一道防線,故美國欲在國民政府內部尋找親美的政治人物,逼迫蔣介石總統下台,但蔣介石總統終究牢牢掌握著台灣全局,並利用韓戰成為冷戰體系圍堵共產黨防線中的一環,進而獲得美援以確保台灣安全。這段史實恰好說明台灣的命運,必須在美國與中共之間如同走鋼索一般,找到對自己最有利的位置。
從地緣戰略的視角看台灣的地理位置,台灣正好處於中共邁出西太平洋、南進南海的關鍵位置,所以中共絕對無法坐視,在其為拓展進出太平洋海權做好一切準備時,兩岸仍處於對立的局面,這對中共而言是一大威脅。相對於中共的戰略利益,台灣的出路,就在於如何善用本身的戰略地位,運用政治策略去創造自己的最小勝利組合價值。在北京促談的壓力下,台灣和中共締結一個停止敵對、和平共榮的協定是可欲可行的。台灣應主動積極去說服北京,我們沒有要與強權結盟對抗中共的盤算,一個自主而繁榮的台灣,並不悖逆「兩岸一家親」的關係,且對兩岸長期而言,也是一個無形的中華民族資源,因為北京越對台灣謀求急統,反而越會遭致美、日的猜疑和防堵,台灣需要這樣的視野和雄圖,並努力地由歷史上兩岸分合糾結的脈絡中,尋找未來互不為敵的解方,進而消弭兩岸軍事衝突的風險。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國防大學戰爭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