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總統大選登記倒數,若整合成功,國民黨及民眾黨可能組成聯合政府。針對如何在我國憲政體制下,達成「聯合制政府」,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中華民國憲法學會秘書長李念祖4日在憲政論壇中指出,一是行政院長任命經由立法院同意,顯示國會多數對行政院的支持;二為當選國會席次多數的政黨共商組閣。
中華民國憲法學會今於台大舉辦「全民的憲政時刻」座談,由政大法律系教授、前大法官蘇永欽擔任主持人,邀請台大政治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前大法官兼台北大學榮譽教授陳春生等人與談;另有前總統馬英九、各黨智庫代表出席,探討我國的憲政體制,以及總統與行政院間的職權責任。
針對中央政府體制,李念祖表示,台灣從來不是內閣制,雖早年許多學者並不贊成這個想法,但憲法規定立委不能兼任官吏,像前閣揆蕭萬長也是辭去立委才任職的;加上第4次修憲後,總統直選、直接任命閣揆,不需獲得立院同意,台灣憲政體制與內閣制相去甚遠。儘管過去有專家學者認為台灣並非「半總統制」,而是「總統制」,但台灣憲政體制規定由總統任命閣揆,且行政院需對立法院負責,此條文與總統制無法契合。
李念祖指出,「半總統制」是「內閣制」與「總統制」的折衷制度,但台灣憲政未考量政黨因素,若均為同一政黨,總統、行政、立法三權制衡仍應該存在。他認為,台灣的憲法建構,若與其他國家相比,都只是「弱總統、弱立法、弱行政」的半總統制。
李念祖點出,第四次修憲的關鍵問題在於「總統能否免除行政院院長的職務」。馬英九初次當選總統時,時任閣揆張俊雄其實無須辭職,如此就會制衡總統權力,不過,張俊雄仍禮貌辭職了,「好像是說總統拍拍肩膀,行政院長就該走人。」以此情況下,若總統發布緊急命令,未經行政院會通過,總統也可以免除掉閣揆,再請新閣揆通過,代表憲法上並無緊急命令的制衡機制。
指協商透明度和成功率成反比 李念祖:政黨屬性不應影響制衡結構
此外,李念祖提及,在今日少數政府出現的情況下,討論聯合政府具有意義,但即使我國組成聯合政府,也不能說憲政體制為內閣制。至於政黨協商的可操作性,李念祖提出,若協商協議簽訂選前或選後簽,兩者完全不一樣,選後簽的機會比較大,因為那個時候談比較清楚。不過,現在都在講選前聯合,因此要如何簽,除了君子協定,就是法律契約,可能要靠輿論監督。
另外,李念祖說,政黨協商的資訊透明度與成敗有很大關係,透明度不高、成功率比較大,但受到批評的可能性也比較大。協商內容、目標、適用條件,以及在什麼樣情況下才可能組閣也要談論,若兩黨加起來沒有超過國會半數,事前的協議也毫無意義。
李念祖強調,政黨屬性不應影響憲法上的制衡結構,制衡關係因為一黨全面執政而遭到削弱,為我國憲政經驗的重大陷阱,但聯合政府的組成變數還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