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網路的動員太深不可測
此外,若一味只用網路組織宣傳,對一位候選人是很危險的,就像現在許多新人參選議員在網路有高曝光、高知名度,但難以實際化為選票。
蘇陣營幕僚認為,不只新人,連柯文哲都有這樣的風險,柯P高知名度、高網路聲量,但為何還要在LINE@填資料揪朋友,成立北市各區網路群組,就是因為純網路的動員太深不可測。
上次柯文哲選舉有二十多位民進黨議員幫忙動員,當他的手腳替他傳訊息,這次選戰他少了這些組織,貼上去的新人議員候選人只有空氣票,沒有組織票。因此他們也在找網路分眾,第一先測試二十多萬LINE群眾中多少是台北人,再來分流,與他實際民調比對有多少落差,這就是一套化網路組織為實體的案例。儘管最後宣稱測試失敗,但還是展現了柯文哲模式的網路動員力道。
玩網路前提是民意支持度要高
「我們當然不敢這樣玩!」蘇陣營幕僚表示,柯文哲的大數據,是先有「大」才能分「數據」,玩網路前提是民意支持度要高,在網路風向更不能逆風,才玩得起來。連蘇貞昌一開始的網路策略都主打保守安全,直到對手侯友宜的九十九個門牌、包租公網路負面標籤清楚後,他們才敢拋出網路創意測試。
目前蘇陣營還是主打分眾,給不同組群所關注的議題。例如ACG(動漫遊戲迷),要給他們需要的科技新創、創意政策動畫;假牙政策,透過各區競選辦公室的LINE群組傳遞給牙醫公會、老人會組織。實體與網路組織交互運用,串連起不同族群,一來能突破對手挾執政優勢的行政資源戰,更不落入「鍵盤支持」網路選戰窘境。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