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無用」擂台爭霸戰─你不想要的是文言文、白話文,還是國文?

2023-12-17 06:10

? 人氣

但如果讀書只是想盡辦法挑毛揀刺,並洋洋得意詔告天下:我在這篇文章發現了許多缺點,現在就由我來一一向各位報告……滿足了網路上吃瓜群眾的好奇心之後,再接著宣佈:所以說呢,這本書其實沒什麼好看的,現在大家可以回家啦!這類形式的閱讀分享,到底可以讓讀者「學習」到什麼東西?實在令人懷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別的不說,日前北一女的區老師慷慨陳言,為高中國文廢除的古文請命,提到新課綱刪除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廉恥〉,使學生不再有機會思考:為什麼「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柯承惠攝)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資料照,柯承惠攝)

既然區老師敢於開風氣之先,凜然再揭文白之爭的續篇,後學小子也自應當仁不讓、各言爾志。就我個人的立場,比起國文課本的文言文比例升降,我更在意的是:如何使學生體會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學習「意義」,甚至懂得進一步活用其「價值」?我傾向認為,國高中國文課文的選擇,應該更集中聚焦於各類的人文經典――無論是古典或者現代,甚至歐美日的經典之作――因為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正在於能夠容納、承受多元的批評解讀,以及跨時代、跨文化的理解詮釋。

只不過,報載有批評文言文的觀點指出,顧炎武的〈廉恥〉一文,只不過是出自顧炎武的讀書筆記,「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是一篇非常普通的散文,甚至說不上是好散文。沒有特別的文學技巧,也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文學深度。」論者從「文學技巧」來見證明末大儒顧炎武的文章淡乎寡味,讀之令人意興索然,確實是別具隻眼的創新之見,讀來不禁令吾輩國文老師拍案叫絕、驚呆汗顏。

考諸清史學者楊向奎的《清儒學案新編》,在顧炎武一生鍥而不捨的學術實踐中,除了他耗費三十餘年,為了「明學術,正人心,撥亂世以興太平之事」,自評為「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經國理想與學術事業俱在此中,但卻「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文學深度」的讀書筆記《日知錄》,剩下的就只有歷史地理學(討論政事、兵防、賦稅、水利等)、刑政禮制(法律史、制度史、科舉史等)、經學(矯正明末心學流弊,開啟清代實學風氣)與音韻學(研究上古周秦之際的漢語古音)等幾種開啟清代實學研究路徑的創新法門――證諸文獻,「文學深度」之說果然獨闢蹊徑,顧炎武確實不以「文學技巧」成名。

然而,顧炎武〈廉恥〉一文,雖然「沒有特別的文學技巧」,也多少呈現出時代的限制,但前已言之,學習應該更多關注在哪些地方「有用」,努力思考如何借鏡前人解決問題的作法、觀察問題的格局,以做為回應當代難題的啟示。而不是只因為看到文章一些小地方「不對」,認為對自己「沒用」,就刻意忽略、盲目捨棄經典的大智慧、大格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