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認為,習近平開始變得像是一個糟糕的經濟管理者,其任意干預的傾向——這是專制者慣做的事情——扼殺了民營部門的積極性。但即使習近平是更好的領導人,中國也會陷入困境。同時,「我們不要對中國的經濟下滑幸災樂禍,這可能會成為所有人的問題。」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中國經濟遇到了大麻煩》,作者克魯曼(Paul Krugman,專欄作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認為,2023年,美國經濟的表現遠遠超出預期,經歷了無懈可擊的通貨緊縮,通膨率迅速下降,卻沒有付出明顯的代價。但中國的情況卻大不相同,幾乎所有經濟指標都表現不佳,除了官方公布的GDP增長了5.2%外。
文章說,習近平開始變得像是一個糟糕的經濟管理者,其任意干預的傾向——這是專制者慣做的事情——扼殺了民營部門的積極性。但即使習近平是更好的領導人,中國也會陷入困境。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模式顯然已經變得不可持續。消費支出佔GDP的比例非常低,這可能有多種原因。其中包括金融抑制——對儲蓄支付低利息,並向受青睞的借款人發放低息貸款——這壓低了家庭收入,並將其轉移到政府控制的投資中;薄弱的社會保障網路導致家庭積累儲蓄,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等等。
克魯曼認為,中國必須做的事情似乎很簡單:結束金融抑制,允許更多的經濟收入流向家庭,並加強社會保障網路,讓消費者覺得沒有囤積現金的必要。這樣,中國就可以減少不可持續的投資支出。但也有一些強大勢力從金融抑制中獲益,尤其是國有企業。
克魯曼表示對中國經濟非常擔心:面對經濟困境,中國的凝聚力如何?中國是否會試圖通過出口激增來支撐其經濟,從而與西方推動綠色技術的努力背道而馳?最可怕的是,它是否會試圖通過軍事冒險主義來轉移人們對國內困難的注意力?因此,「我們不要對中國的經濟下滑幸災樂禍,這可能會成為所有人的問題。」
香港司法違反國際人權標準
2024年,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踏入五周年,運動中的部分被告已經服刑完畢,亦有不少人仍徘徊在各級法院。新加坡「端傳媒」發表美國喬治城大學亞洲法中心相關報告的綜述文章《止暴制亂的後遺症:大檢控數據,解讀反修例示威者的命運》(作者黎恩灝、托馬斯.凱洛格和陳尊),整理運動的檢控數據,並對背後的現象作出分析評論。
文章指出,2019年反修例運動的被捕及被起訴人數確是史無前例。對於被定罪者,監禁式刑罰亦漸成常態。報告統計了935項相關定罪,當中55%被判入監獄,12.3%被判入更生中心,4.17%被判入勞教中心,1.07%被判入教導所。更生中心、勞教中心和教導所是香港針對少年犯的監禁式刑罰。總計而言,72.54%的定罪判刑均為禁閉式刑罰。法庭在處理未經批准集結案件時,逐漸模糊暴力與非暴力的界限,亦是造成更多抗爭者被判監禁式刑罰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