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寓言和打動人心的演講,《芭比》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框架和語言,指出女性(經常是默默)忍受的種種雙重標準。像是芭比在現實世界中遭到歧視和騷擾、美泰兒(Mattel)的老闆們根本不管芭比的意見,只想趕快把她塞回紙盒重新展示;儘管葛洛莉雅擁有許多出色的想法,她在美泰兒的工作也遭到忽視。《VOX》認為這些劇情帶出了一連串問題:為什麼社會容許女性如此受到傷害?為什麼這社會不能變得更好?
《VOX》提出,一些右翼評論家和名人對《芭比》中女性主義觀點的嚴厲批評,不經意地凸顯這部電影所欲傳達的社會現象。有些人討厭電影中對現實世界男性的描繪,並預測《芭比》的票房會下滑。他們將《芭比》視為憎恨男性的女權宣傳。有些人甚至試圖燒毀他們的芭比娃娃並抵制這部電影。美泰兒和華納兄弟(Warner Bros.)可能沒有預料到這部電影會成為一些保守份子的眼中釘,不過也正是由於這些保守份子的大力抨擊,《芭比》成為女性主義和平等的象徵。
電影傳達的女權訊息,加上其巨大的市場推動力、相應的美泰兒商品、數十億美元的票房和作為文化衝突爆發點的地位,皆使芭比娃娃成為流行文化的象徵。即使在奧斯卡提名之前,《芭比》就已經備受討論。而被視為完整這部「女權」電影的重要功臣,導演葛麗塔潔薇和女主角瑪格羅比,未能受到奧斯卡的肯定,讓不少人感到遺憾和憤怒,包括飾演肯尼的同劇演員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都向《CNN》表示:「要說我很失望她們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都有點輕描淡寫了。」
《芭比》獲獎就是女權的勝利嗎?
在奧斯卡入圍名單公布後,引來許多影迷的抗議。《VOX》表示,無論是提名或頒獎,那些對於奧斯卡存有偏見的批評不見得錯誤,女性導演和不同族群的有色人種確實很少獲獎。近年來,主辦奧斯卡的美國影藝學院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並試圖透過新成員和新規則來解決,但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很難一步到位。
針對這次奧斯卡入圍名單所引起的種種爭議,《VOX》指出,這些對於《芭比》被冷落的抗議,大多數主張唯有導演葛麗塔潔薇和女主角瑪格羅比獲得提名,才能代表女性主義的勝利。然而,今年被忽略的女性電影工作者不僅僅是她們,包括電影《之前的我們》的導演席琳宋(Celine Song)、主角葛麗塔李(Greta Lee)、《美國不平等的起源》的導演艾娃杜威納(Ava Duvernay)和女主角安潔鈕艾麗絲(Aunjanue Ellis),他們都沒有受到同樣的關注。《VOX》表示,不幸的是,將特定的白人女性放在中心位置,並在這些爭取認可的過程中,忽略了種族和女性主義交織的其他面向,是相關討論經常出現的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