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真正讓學界注意到這個方法,是因為30年前在美國金融學會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標題是「買贏家賣輸家的報酬」。兩位作者用相對強勢選擇買賣標的,模擬結果顯示可以獲得高於整體股市的超額報酬。這個違反EMH的結果衍生許多後續研究,但普遍捨棄相對強勢而改用「動能」(momentum)一詞。
榮耀七雄就是高動能的經典範例
這就回到主題了。標題所說的「榮耀七雄」(Magnificent Seven;magnificent這個英文字帶有很棒、很漂亮、令人羨慕等意思,台灣媒體採用的「科技七雄」和「美股七巨頭」等譯名並不能反映這點),就是規模最大,持續最久,而且擁有科技巨頭身分的7檔高動能股,其市值占了S&P 500的3成。附圖引用工商時報的報導,呈現出這些業者相對於S&P 500指數的強勢,其中也顯示出扣除這7檔之後,其餘493檔成分股的整體表現弱於指數。
沒錯,高相對強勢或高動能的股票,其實就是台灣股民所熟知的「強勢股」。換言之,相對強勢或高動能的觀念,在台灣早已深入人心,傳承的經典名句是「強者恆強,弱者恆弱」。差別只在於,常見的中文版技術分析軟體,似乎尚未將動能排行納入。
那麼,所謂「台灣官方的肯定」又是怎麼回事?答案:迄今為止台灣指數公司已經推出4種以「動能」為名的指數。由於台灣指數公司是台灣證券交易所100%持股的子公司,後者雖已納入民股,但董事長、常駐監察人、和過半數董事席次,都還是由主管機關指派,因此可以視為「準政府機構」,而台灣指數公司使用動能一詞,自然可以視為官方的肯定。
難以置信的語意模糊
但實際上,台灣指數公司對動能一詞的界定很模糊,甚至未能涵蓋日常語言中許多不同的意義。附表列出已問世的四種指數當中,據以篩選出成分股的動能所隱涵的意思。這其中,最早問世的中小型A級動能50指數符合前文所述的動能定義,但選擇用學界支持,獲得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肯定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式(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來獲得排序依據。
其他三種指數分別用不同的方式納入動能選股機制。高息動能指數將篩選合格的標的先用配息率排序,然後根據風險調整報酬決定權重。趨勢動能高股息指數選擇傳統的相對強勢,但並非選擇固定的比較基期,而是選擇「52週還原收盤價最高點」,致使每一檔股票可能分別有不同的基期。IC設計動能指數則是在篩選合格的標的中選取市值最高的50檔,然後用股價動能和營收動能決定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