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實際訪查方面,蕭乃中除了有跟霹靂集團的人聊過外,也有去找路邊野台戲觀察。他談到,雖然野台戲其實比想像中好找,但已經很沒落了,觀察後台就會發現,所有的對白、音樂都是事先錄好的,而非過去由頭師配音、南北管樂師配樂,演師的表情更是了無生趣,「相信有經歷過黃金時期的師傅,是很不勝唏噓的。」
「故事一定要有救贖,但這故事沒有」
野台戲從過去萬人空巷,到如今觀眾稀稀落落,畫下這段流變,卻讓蕭乃中內心出現意料之外的轉變。他說,這是在描寫一個曾經輝煌而後沒落的東西,野台戲沒落太快速了,「對我來說,就是要描寫他們的輝煌、快樂,然後告訴我不久後他們就死光光,要進博物館了。」
蕭乃中自述,這樣的過程,在他心裡留下難以抹滅的創傷:「這件事我不想去想,但就是會一直冒出來;故事一定要有救贖的地方,但對我來說,這個故事沒有救贖,不能就告訴我,他們全進了博物館,(這件事)甚至已經影響到新書的進度了。」
就連編輯都跟蕭乃中說,就當在畫一段輝煌時光的切片、描寫黃金歲月就好,為什麼一定要提到死亡跟衰敗?「但我認為這不能迴避啊!」蕭乃中無奈嘆道,其實這個問題,就算他一直不想去正視,但在產出的作品裡仍不斷浮現,就連編輯也會來問,為什麼要一直提這個?
於是,蕭乃中也開始思考野台戲怎麼創造新的舞台、吸引新的觀眾,接下來的第二本作品,還是希望可以專注在野台戲,他的野心是,讓完全不懂布袋戲的人看完以後,會對台灣布袋戲的脈絡有瞭解,甚至完全不懂台灣史、不懂布袋戲的外國人,看完也會理解這些東西,「這是不得已的,因為野台布袋戲消失得太快了,看到讀者回饋才發現,很多人已經不知道這是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