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指出,水泥業是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產業,「碳」也是水泥產業一直以來面對的課題,台泥在台灣還未推動碳定價、未有標準的情況下提早因應,包括改變製程、降低產品碳足跡、碳管理等。
另一方面,台泥自2018年開始邁向國際,深入布局歐洲市場,在歐盟累積237萬噸碳權,近期剛剛完成擴大投資土耳其葡萄牙低碳水泥,不僅深刻理解世界正在運行的碳機制規則與急迫性,也看見碳定價機制不健全的風險與衝擊。
借鏡歐洲 推動台灣版CBAM
根據歐洲議會提出的CBAM衝擊評估報告,未採取碳定價配套措施會產生5~25%碳洩漏。環保署(環境部前身)於2020年委託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研究報告也示警,政府要預防徵收碳費後產生碳洩漏,需有相關配套。然而,至今環境部仍未根據氣候變遷法第31條制訂台灣CBAM子法,讓進口商品必須申報碳排並繳納代金。
台泥認為,政府不應為了減緩碳費可能對於國內物價產生的衝擊,因此放任國外高碳排商品進口台灣,結果實施碳費的台灣產業價值鏈碳排增加,「在以全球為尺度的今天,國家間的碳移動都會有跡可循,既不利於台灣邁向淨零,更將淪為全球碳缺口。」
張安平建議,政府要推台灣版CBAM,可以和歐洲學習,因為歐洲花了20年時間演進相關制度。根據歐盟3月初公布第一階段各國企業申報CBAM碳排資料進程,政府輔導台灣出口商積極配合歐盟進口商,讓台灣在歐盟CBAM申報數中名列第五,據此來看,政府內部對於CBAM機制並非不了解。
台泥呼籲,台灣在推行全球唯一的碳費制度的同時,政府也應仿效歐盟同步提出台灣CBAM推動時程表,協助國內企業面對勢將改變全球產業生態的「碳」課題,讓大家可預期、可規劃、可執行、可按部就班的做出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