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少子化已成為台灣社會無法迴避的重大課題,其中,苗栗尤為嚴峻。七所私立學校中育民工家、建台中學高職部、賢德工商、龍德家商、大成中學因生源不足而陸續退場(※龍德家商111學年已申請復招),這不僅是苗栗的危機,更是全台教育體系崩壞的縮影。這背後反映的,不僅是人口結構的轉變,更凸顯了政策制定與時代脈動之間的落差。
苗栗的窘境揭示了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和政策規劃的不足。政府在面對少子化的衝擊,似乎未能做出有效的調整和應對,更罔顧用心辦學私校價值與生存空間。從「積極」增設公立學校班級、新設學校的決策中,我們看到了一種與實際需求脫節的行政決策,不僅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加劇了資源浪費和苗栗南北教育的失衡。
此外,政府慷納稅人之慨推動「免學費」政策即是鼓勵學生「適性就學」,不因家庭經濟因素、學費負擔考量而限制選讀公立或私立學校,而以尊重學生選擇理想科別之意願為目標,真正落實適性導向的生涯規劃,發展個人專長及自我特色,進而落實減輕家庭就學經濟負擔、尊重教育選擇權及保障教育機會均等目的,並實現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目標。
然而政府只做半套,多年未積極宣導,多數家長在就學成本考量下,仍優先考量公立學校,無法實現最佳的教育選擇,充滿無奈。部分條件相對不足私校因不敵少子化、長年凍漲學費導致經營陷入困境而慘澹退場。
冀望新總統賴清德先生,重新思考台灣教育體系的未來發展方向。新政府應當正視少子化的現實,透過科學的數據分析和預測,合理規劃學校設置和班級編制,避免資源的無效投入和浪費。其次,應當重視教育的多元化和適性化,鼓勵和支持用心辦學私立學校發展其特色,挹注經費鼓勵提高教育品質,真正實現適性揚才培育人才之目標。
此外,面對交通成本大幅上漲,政府應當積極尋找解決方案,包括提供交通補貼、改善公共交通系統等,以減輕家庭負擔,確保每個孩子都有平等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少子化是無可避免的挑戰,它驅使我們重新思考和調整教育政策與資源配置,以應對人口結構的變化。苗栗的例子警醒我們,只有通過適應時代變遷、勇於改革創新的方式,才能確保教育體系的健康發展,讓台灣下一代都能在最適合他們的環境中成長和學習。
*作者為高中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