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與中國簽署主教任命臨時性協議後,梵中建交在即之聲不脛而走。然而,「臨時」二字說明雙方對執行協議將有一番磨合,加上中國對「境外勢力」的疑懼,恐怕還有邊走邊看的過程。
梵蒂岡與中國代表22日在北京簽署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既牽動中國境內上千萬名天主教徒的心,也觸及纏繞近70年的台、梵、中關係。而問題的根源,在於梵蒂岡教廷擁有逾1000年的主教任命權,是否會屈從於世俗、且信仰無神論的中共政權。
同時,中國對「境外勢力」的一貫疑懼,加上梵蒂岡這個「境外勢力」還多出了中國一向提防有加的宗教因素,更讓中國對發展梵中關係異乎尋常地謹慎。從22日協議簽署以來,中共官媒除了不到100字的報導外,默不出聲,甚至限制網民發表評論,可見一斑。
這樣的疑懼,以及衍生出的維穩需要,放在中共政權的砝碼上,重量是遠高於兩岸關係的。
當然,梵中要發展關係,簽署主教任命協議只是第一步,更何況還只是「臨時性」,未來還待修正,說明橫在雙方面前的分歧依然存在。
在協議簽署後,教宗方濟各即承認7名由中國官方任命、先前被梵蒂岡視為非法的主教。根據已知訊息,北京將首度承認教宗對中國天主教徒的至高領導地位;但今後中國境內主教的產生將先由官方挑選,再由各教區投票產生,經官方認可後,教宗擁有「最後拍板權」(last word)。
也就是說,中國官方在形式上,承認了人在「境外」的教宗對「境內」教徒所擁有的地位。但在實質上,中國對「境內」主教的選擇及教徒的管控,是絕對不會落到「境外」的任何人、任何組織,乃至任何國家的。
因此,教宗對中國主教的「最後拍板權」,是真的能拍板否決,還是只能照名單拍板承認?事實上,在協議簽訂前,天主教會媒體及中國媒體站在各自立場,對「最後拍板權」的解釋就有不小差異。一旦意見相左,對雙方關係及國際觀瞻,都將有不小衝擊。
而即使是外界最常用來類比的「越南模式」,梵蒂岡與越南達成主教任命協議已逾20年,在偶有零星齟齬下,雙方至今也未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未來在梵中之間,光是對主教任命解釋的分歧程度,就可能高於梵越。
此外,梵中一旦建交,就自動產生國際禮儀的需要。那麼,在官方需要及信徒期望下,中國是不是要邀請教宗前來訪問?眾所週知,教宗每到訪一處,無不牽動著當地天主教徒的情緒,以至於萬人空巷。
即使中國不是天主教國家,且擁有強力維穩的經驗和能力,但如何面對這樣一位「境外勢力」領袖到訪對上千萬人心的觸動,特別是在社會矛盾重重、官教關係緊張的中國,維穩的壓力,恐怕會令北京夙夜難寐。
由此衍生的,還有梵蒂岡在中國設立使領館的問題。若雙方建交,梵蒂岡勢必要在首都北京設立大使館,且在廣土眾民的中國,還可能需要在其他城市設立領事館。同樣基於矛盾與緊張,這些使領館難保不會成為教徒表達訴求的對象,即使維穩,也能讓北京頭痛不已。
雖然有中國學者形容,梵中簽署主教任命協議,是為建交「搬開了大石頭」,但雙方水底下的石頭,其實都還在,而且不少。因此,梵中執行主教任命,乃至於進一步發展關係,還少不了「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