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緊張局勢近年來不斷升溫,不少跨國企業呼籲「台灣+1」,要求台廠往風險較低的地區投資設廠。對此,印刷電路板協會理事長李長明18日在長風文教基金會舉辦的突破論壇表示,未來泰國曼谷有望成為台灣PCB產業鏈的第二個生產基地,而面對「台灣+1」壓力,他則建議政府除了要完善供電環境與水利措施,並在桃園航空城設置低碳科技園區,推動減碳政策,更要有國家級的產業政策,支撐高階產品的生產,擺脫中日韓追趕。
長風文教基金會今日舉辦「從『中國+1』到『台灣+1』:我們要如何因應挑戰?」突破論壇,由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擔任主持人,並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中心主任劉大年、李長明、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陳伯佳、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冷則剛與談,另有前行政院長江宜樺特別出席,分析台灣要如何因應未來的經貿挑戰。
泰國有望成「台灣+1」新基地 李長明:成本、人才問題將浮現
李長明指出,台灣印刷電路板(PCB)產業從2011年至今都維持在世界第一,因為台灣PCB產業具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供應鏈,台灣就有將近1千家企業,6成以上集中在桃園地區,創造了20萬個工作機會,是台灣ICB產業的第二大產業。不過,2023年面臨兩岸地緣政治的風險,客戶也要求台灣PCB產業必須「台灣+1」,所以PCB產業鏈也開始往南向地區發展,尋找新的生產基地。
對於新生產基地的設置位置,李長明表示,雖然現在已有很多MES廠商前往印度跟墨西哥設廠,但PCB產業需要完整的供應鏈,印度跟墨西哥除了語言、文化不同,距離也比較遠,所以PCB產業最後選擇在泰國投資,因為泰國目前已有PCB相關的基礎設施,也不受地緣政治影響,更有一些優惠獎勵措施,未來泰國曼谷周圍有可能成為PCB產業的另一個重要基地。
李長明也提出,然而,面對客戶要求PCB產業要「台灣+1」,不僅會面臨成本高於中國的問題,也有高薪挖角搶人、搶單殺價競爭的困境,而中階管理人才到國外的人力也大量不足。
如何化風險為機遇?李長明:水電、土地、碳排是關鍵
針對台灣PCB如何在全球居於領先地位,李長明表示,PCB關鍵材料與設備可能會受地緣政治影響,產生斷鍊風險,而PCB產值陸資緊隨在後,高階產品受到日本、韓國的追擊,目前高階製程與智慧製造人才嚴重不足,而生產環境也有隱憂,像是土地成本高、水電不穩定,以及缺乏再生能源。
對於如何化風險為機遇,李長明說,企業最需要的就是潔淨、穩定、足量的電力環境,因此建議在有足夠的潔淨能源前,一定要先延續核電廠;水利資源方面,PCB產業鏈高階部分仍集中於台灣,水資源對PCB產業至關重要,但台灣常面臨缺水困境,希望政府在乾旱期有一些水利措施,不要讓企業面臨看天吃飯的壓力。
除此之外,李長明續提出,土地方面,企業要回台設廠,取得土地相當困難,希望能在桃園航空城設置低碳科技園區,也期盼能夠透過政府的產學合作,建構厚實的人才庫,加強人才培育;而產品轉型自主供應鏈方面,高階產品是支撐PCB產業競爭的關鍵,才能擺脫中日韓在後的追趕,因此他也希望有國家級產業政策,以推動關鍵材料、原物料的自主化。
至於淨零碳排,李長明點出,台灣PCB產業佔台灣整體碳排放比重約1%,但電力使用為台灣PCB產業主要碳排放來源,大概佔7成左右,所以綠能是產業最迫切需要的。除了PCB產業將會以自主節能及增加再生能源使用量達成階段性減碳的目標,也希望政府能推動減碳政策,建構更多的再生能源及交易平台,讓台灣PCB產業能朝高值低碳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