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能看瓊瑤式電影,男女主角不太難看,觀眾也就買單了。只能聽校園民歌,有些水準普通的作品,大家也都能琅琅上口。在選擇有限,資訊封閉,競爭有限的情況下,很容易培養出很多大明星的。當然我不是說台灣以前的從業人員不夠好,只是更容易被看到,更容易被觀眾喜愛。
現在YouTube上有海量中國的影視劇,大家都聽得懂中文,而且製作優良,演員演技成熟幹練。台灣的影視作品很容易被比下去。中國的歌唱節目,選秀節目都是花大錢找全球最頂尖的歌手,樂手,燈光,音效人才,在這方面台灣也很難去硬拼。台灣觀眾的眼球有很大一部分都被磁吸過去了,而越少觀眾就越惡性循環。
另外我覺得台灣年輕人的職業選擇很多,有很多高薪的工作,雖然也很辛苦但比較有保障。從事影視娛樂業,當個大明星當然也很吸引人。但要紅到發紫,卻有很多不是自己能夠掌控的因素,包含運氣,觀眾緣,有沒有認識對的人。可能十個嘗試的人中,只有一個能真正靠這個行業養家。很多人試了幾年後就放棄退出,這也無可厚非。
另外就是整體資本資源的投入,有錢有好的技術人才,當然就容易發展得起來。韓劇近年來的發光發熱跟 Netflix 巨額的投資脫不了關係。連尹錫悅訪美時,請求Netflix 持續投資韓劇都能搬上談判桌,就可以知道這有多重要,以及他們對此投入的力道。
中國佔了資金,人才,市場,語言優勢等等重要的關鍵。過去幾年影視公司是最賺錢的暴利產業,把公司搞上市那真是一本萬利的生意,所以投入的資金充沛。中國有很多專業的學校,培養出優質的專業演員歌手,臉蛋演技兼具,再加上巨額資金的吹捧,要捧出大量的明星真的不難。當然,競爭也是無比慘烈的,一百個能紅一個就不錯了。
前一陣子在臉友關於魏德聖導演言論引起爭議時,我也有一些留言附下,是關於國家資源分配的議題,也是此現象的背景因素之一:
“ 影劇產業的人或許也覺得很難做。拍不出好作品,讓周圍的國家完全碾壓,台灣觀眾把他們罵到臭頭,說他們不爭氣。除了少數幾位,大部分的從業人士都不算大富大貴。
他們會想,如果有多一點資金投入,更好的大環境,我也能作出好作品,名利雙收的同時,也讓台灣的影視產業揚眉吐氣。應該是出自這樣的挫折感,魏導有這樣的感慨。 他不能罵產業或個人,但台灣每個人都能罵政府。雖然聽著有點唐突,我覺得倒也不算完全無的放矢。 台灣的各項資源有限,人力,人材,水電能源,土地,行政資源,不見得能夠,也不見得需要看到人家有什麼項目好,就一定也要跟人家一樣好。我個人覺得以台灣目前的國力,能夠在半導體領先世界,已經不容易了。心有餘力當然可以再發展其他產業,但有時候資源過度分散,是不是反而一事無成呢?
我願意相信在同樣的資源投入,政策支持力度下,同樣密度的產業人口,台灣人也能拍出韓國影視產業的水平。但看看台灣各個高科技產業都在缺人才,很多產業缺工,都要靠移工來補充了。台灣像韓國把那樣比例的資源都撥給影視產業,從後追趕,運氣好的話或許趕得上。
但產生的產值,trickle down 到國家其他產業的效果,對國家安全的保護,是否值得這樣的投資了?”
*作者為留美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