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凡觀點:「我的CPI」不等於「官方CPI」

2024-06-26 10:16

? 人氣

會計。(示意圖:kelly-sikkema @unsplash)

會計。(示意圖:kelly-sikkema @unsplash)

因為替代效果(Substitution Effect)、新產品加入、品質提升的效果,有多數經濟學家相信「官方」公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ption Price Index, CPI),往往高於真實的生活成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筆者對於這個經濟假設很有興趣,特別追蹤自己的家庭核心消費支出長達約 13 年(2011-2023),想了解「我的 CPI」與「官方 CPI」差在那裡?「我的 CPI」年複合成長率約多少?並如何追蹤、理解、掌握自己的家庭預算?

筆者簡單整理自己數據如下:

食衣雜支:3.13%(所得來源計算)

說明:特定所得來源戶頭支出

解釋:外叫與外食逐年增加

參考:主計處 CPI 食物類數據(79.63 至 109.92 約 2.72%)

住房支出:-0.52%(完整數據)

說明:房貸利息支付、房屋稅、地價稅、管理費、火災與地震險、修繕等費用

解釋:臺灣房價未納入『官方 CPI』中,應視為「投資」項目。利用寬限期和增貸,間接延後支付房貸本金。新貸本金的利息,由新投資標的支付。

水電瓦斯電信:-0.86%(完整數據)

說明:自來水、電費、瓦斯、市話、網路、有線電視等費用

解釋:家庭用電透過「冷氣清洗」增加效能;公共用電透過「降低契約容量」、停車場智慧照明等提升能源效率。Line等新工具,降低聯繫成本。

交通支出:1.03%(完整數據)

說明:油資、汽車牌照稅、燃料稅、驗車等費用

解釋:計算「自己的CPI」時,車價與維修成本,要另採折舊納入,暫未納入。原本只有一輛車,後期改為兩輛車。

參考:主計處 CPI 交通與通訊類數據(102.97 至 104.26 約 0.10%)

保險醫療:0.2%(完整數據)

說明:綜所稅中保險費、健保費、醫療生育等費用

教育旅遊:NA

說明:內容不太一樣,進行比較會有困難。

我的家庭 CPI:1.31%

說明:移出教育旅遊項目,餘按消費比例加總計算。

與官方數據相比,筆者家庭中的食物與交通支出,由於與 2011 年相同籃子(basket)商品已明顯不同,年增率可能會因此較高。若將品質改善因素納入考量,則可能低於官方 CPI 數據(91.21至105.51約1.22%),與文章開頭的猜測相仿。

在長達 13 年的時間軸,筆者發現許多早期成本已大幅下降。例如,之前簡訊費用部分可由 iMessage 取代;早期的音樂或錄影帶費用,後來則由 Spotify 與 Netflix 取代了大部分;網速與 3C 設備的價格更低廉,但功能反而更強大。此外,新車的安全偵測功能使得板金維修費大幅下降。

當然筆者也理解到,如果不同消費者的細項權重不同時,對 CPI 整體「體感」也會顯著不同。例如,對食物消費比重高的消費者,對 CPI 整體感受將遠高於官方數據;使用財務槓桿延後支付本金的購房者,對 CPI 整體感受將遠低於官方數據。

不過,個人或家庭 CPI 需要持續記錄主要消費支出,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事實上,筆者對食衣雜支的計算採固定所得來源的戶頭支出,這樣可以大幅減少記帳的成本。

最後,有效執行消費記帳並保留記錄非常重要,這實際上也是理財成功的關鍵所在。建議從記帳、追蹤、查核開始,並建立自己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作者季凡為 APcore Global Education 創辦人、財經 Podcast「Two Money Lovers 經濟學不是萬能但有用」主持人。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季凡,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