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習近平成最大鴿派?北京統一台灣思維 正往毛澤東時代「這口號」回潮

2024-07-03 08:40

? 人氣

2024年6月2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波蘭總統杜達在北京會晤。(美聯社)
就算中國民間「武統論」水漲船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是高舉「和平統一」的大旗。(資料照,美聯社)

從解放台灣到和平統一 從互不吃掉到政治談判

毛澤東時代「解放台灣」之說的思路回潮,與盧沙野近日在中法外交場合的對台問題表述,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儘管盧沙野被視為「大砲型」外交官,但其不太可能將網路上的「道聽塗說」搬上外交檯面;更何況他的講話全文,一字不漏地刊登於中國駐法大使館的官方網站上,可以說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共「解放台灣」口號的首次提出,最早見於1949年3月15日官媒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社論,強調「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任務就是解放全中國,直到解放台灣、海南島和屬於中國的最後一寸土地為止。」同年9月,中共在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致解放軍通電文中,便曾要求軍方「早日實現全國人民的殷切盼望,解放台灣、西藏和一切尚未解決的地方,最後完成統一全中國的偉大事業。」

至於「解放台灣」要以什麼方式完成?1955年5月31日,周恩來在中共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表示:「中國人民解放台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毛澤東時期談的「解放台灣」,前提都在於體現「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的事只能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解決。」

直到1978年12月22日中共11屆3中全會舉行,「和平統一」取代了「解放台灣」。從1983年的鄧小平與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會晤時提出的「鄧六條」來看,陸方將「和平統一」定義為「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到了習近平時代,更進一步把「和平統一」推向「政治談判」的層次。

1979年,中國副總理鄧小平訪問美國,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與卡特(Jimmy Carter)總統會晤。(AP)
時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左)曾提出解決台灣問題6條方針(鄧六條),其中提到「和平統一已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資料照,美聯社)

統一缺乏響應動機 毛澤東「解放台灣」正回潮

北京「和平統一」旗幟高舉了45年,台灣內部的「統一」支持度和「中國人」認同卻每下愈況。儘管近年來再注入了「融合發展」元素,但是諸如民間交流盛會「海峽論壇」也淪為「大拜拜」,長年參與的台方代表也私下向《風傳媒》抱怨,民間交流的形式有必要檢討,如何將「惠台」效益廣泛普及到社會更大範圍。

兩岸分析人士向《風傳媒》解讀,「統一」路線的負面性正面快速浮現,主要表現在台灣民眾沒有動機認同和支持「統一」,甚至帶著「干我底事」的心態來看待「統一」。而毛澤東時代所談的「解放」概念,就像當年「打土豪分田地」的號召,得以突顯台灣人若是響應中國政策,是會有利益上的好處,站到了正義與道德的制高點;同時社會內部還會分化為「受益者」與「非受益者」,起碼讓台灣人在「統一」問題上產生了具體的「動機」。

中國國防部長董軍2日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表示,「和平統一」的前景,正遭到台獨分子和外部勢力破壞。(美聯社)
中國國防部長董軍6月2日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表示,「對付台獨武裝就像甕中捉鱉,不足掛齒」。(美聯社)

北京是否已經啟動歷史借鑑模式,將「解放」的內涵帶入「統一」的政策之中?這一點非常值得觀察。不過,2022年10月,習近平在中共20大報告中,首次加入了「台灣是中國的台灣。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的表述;中國防長董軍今年6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首度使用了「台獨武裝」用語;軍事上,圍台軍演首重台灣東部外海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解放軍「萬噸大驅」航母編隊輪番現身南海,對美國進行壓力測試;政治上又以「兩高三部」的名義推出了「依法懲治台獨」的意見,重者可終身追究刑責。

這一連串的做法結合起來看,便不會覺得盧沙野的發言是「空穴來風」,反而是「意有所指」。「和戰並用」本來就是「解放」重要的手段運用,北京統一台灣的歷史大業,除了習近平的強硬身影外,未來會不會看到更多毛澤東的戰法戰術,外界或許可以拭目以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鈞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