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人遷台人數之謎:《臺灣族群解謎》選摘

2024-08-07 05:10

? 人氣

來自何方?

中華民國政府轉進臺灣後,仍按照三十五省、十二直轄市、一特別行政區、二地方的架構區分省籍。實際上,戰後的東北九省計畫因國共內戰而難以實現。但中華民國政府仍按照計畫中的九省來區分東北人的省籍。因此,許多東北人是到了臺灣之後才確認自己的新省籍。為了協助東北人確認新省籍,一九五六年人口普查特地要求普查員隨身攜帶東北九省地圖以及新舊行政區對照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五六年普查結果(不含在營軍人)顯示外省籍人數最多的五省依序是:福建省、浙江省、江蘇省、廣東省、山東省,合計占57.7%。直轄市當中,人口最多的籍別是上海市與南京市。這反映外省民間人口主要來自沿海省分。進一步觀察,一九四八年以前來臺者以福建人最多;一九四九年的大撤退以山東人最多,其次為江蘇人與浙江人;一九五○年以後(一九五五年除外)來臺者主要來自廣東省,可能是經由香港輾轉來臺。一九五五年,大陳島軍民撤退來臺,因此當年來臺者主要來自浙江省。

一九六六年人口普查納入在營軍人後,人數最多的五個省籍依序是: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合計占54.1%。相較於一九五六年人口普查,浙江省與江蘇省的排名往後掉。福建省籍雖維持人數最多,但其占外省籍之比例從15.4%下滑至12.7%。反之,納入在營軍人後,河南、湖南、江西、四川等省籍數量大幅增加。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這些內陸省分的民間人口較不容易抵達臺灣,故其來臺人口當中有較高比例是軍人。一旦納入在營軍人,內陸省籍的占比提高,而福建、浙江、江蘇三省的占比下滑最多。

落腳何處?

一九五六年普查結果(不含在營軍人)顯示大多數外省籍民間人口居住在都市裡,尤其是有四成聚集於臺北周遭地區。在臺北、高雄、基隆、臺中、臺南等大都市的某些區,外省籍占總人口的比例可達二成以上。在臺北市大安區,外省籍占比甚至達到66%。

一九六六年人口普查納入在營軍人後,外省籍占比最高的地方是臺北縣永和鎮,高達61%。臺北市大安區、古亭區與高雄市左營區,外省籍人口也過半。相較於一九五六年普查,市區以外許多鄉鎮的外省籍占比大幅增加,反映軍營的分布

圖6-4:1966年外省籍分布.jpg
圖6-4:1966年外省籍分布.jpg

外省籍占比增加10個百分點以上的案例在北部最多,包括臺北市松山區;臺北縣的內湖、木柵、新店、土城、五股、泰山、林口;桃園縣的龜山、八德、大溪、中壢、平鎮、龍潭、楊梅;新竹縣湖口鄉。在中南部,則有臺中市的北屯、西屯、南屯;臺中縣的大雅、烏日;南投縣南投鎮;臺南縣的永康、官田;高雄縣的鳳山、大寮、仁武;澎湖縣的馬公、湖西、西嶼。我們不難在上述鄉鎮找到軍營。此外,一九五六至一九六六年間許多外省籍公務人員隨著臺灣省政府疏散到中興新村,也使南投鎮的外省籍占比大幅增加。另一方面,許多退役的外省籍士兵被安排前往花蓮縣的豐濱、鳳林、玉里等地開墾,使這些鄉鎮的外省籍占比大幅增加。

總結

本章利用總統府與行政院的解密檔案,推算一九五六年九月十六日當下,臺灣與金馬地區共有1,024,233名外省籍軍民為二戰後移入。最終移入臺灣的外省籍人數,距離這個數字不會太遠。另外三種不同來源的旁證,也都相當接近這個數字。如此看來,李棟明猜測的九十多萬是稍微低估,而一百二十萬、一百五十萬、兩百萬等說法則過於誇大。那些誇大的數字,除了重複計算有戶籍的軍人,可能也把在臺灣出生的外省二代算進去了。不過,在臺灣出生的外省二代並非從中國大陸移入。

移入者的性別組成比一般認知的還要失衡:性比例高達375,亦即每375名男性才有100名女性。超過一半的外省籍人口來自沿海的福建、山東、廣東、浙江、江蘇等五省。其中,福建、浙江、江蘇等省籍的軍人成分相對低,內陸省籍的軍人成分相對高。大多數外省籍民間人口來臺後聚集於都市;市區以外則有較多外省籍具軍人背景。

*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本文選自作者著作《臺灣族群解謎: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春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