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萱人觀點:微塵眾中的一沙一世界

2018-10-07 05:50

? 人氣

由山一般的巨石陣(上),到較貼近地面的卵石(中),再到像是剎那即會隨風而逝的沙塵(下),周珠旺藉畫建構的抽象世界,恰恰也等於真實的地質序列。(作者提供)
由山一般的巨石陣(上),到較貼近地面的卵石(中),再到像是剎那即會隨風而逝的沙塵(下),周珠旺藉畫建構的抽象世界,恰恰也等於真實的地質序列。(作者提供)
周珠旺「石海之渡」個展的策展人林宜寬,解析出他畫中的宇宙觀真能對應至星體物質結構──雖然畫家謙虛的說,他其實沒想那麼多,只是專心如實的畫。(作者提供)
周珠旺「石海之渡」個展的策展人林宜寬,解析出他畫中的宇宙觀真能對應至星體物質結構──雖然畫家謙虛的說,他其實沒想那麼多,只是專心如實的畫。(作者提供)

若再定睛觀察他畫作的細部,仍會發現一些做畫時的筆觸,讓人明白那並非照片,而且是「人」的產物。上述以畫筆開天闢地的概念僅是比喻,畫家並未自以為神。況且周珠旺並不追求完完全全的照像寫實,他的理由很單純:「將筆觸去掉,溫度就沒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他喜歡時間帶來的厚度。桌子上如果有著人們長期使用的歲月痕跡,他覺得更美。同理,畫上若無筆觸,不易感覺時間的存在。他創作,正是留下自己的時間記憶於畫布。雖然那先是屬於他個人的私密,但許哪一天這些物件╱畫作將觸動某位觀者,繼而促使他以自我的方式回應。周珠旺以為,這就是藝術有趣的地方。

不同於上述卵石、塵沙等系列畫作,乃以類似「神」的鳥瞰角度俯視人間,周珠旺的「石敢當」系列為彷彿向上天祈求的仰角──且特意留有不少人的筆觸。(作者提供)
不同於上述卵石、塵沙等系列畫作,乃以類似「神」的鳥瞰角度俯視人間,周珠旺的「石敢當」系列為彷彿向上天祈求的仰角──且特意留有不少人的筆觸。(作者提供)

他仍常被刻板歸類為寫實主義者。但周珠旺說,他創作時不會去想什麼抽象、寫實,「那些都是評論家在分別。」就像有人喜歡情歌、有人喜歡饒舌,周珠旺自承,他不太喜歡超現實、虛擬的東西,而是「喜歡真實的事物,它跟我們是這麼的貼近。」比方那些常在他畫中出現的沙啊石頭等等,環繞本島俯拾皆是。

他也直白,寫實,畢竟是比較普羅、直接與觀眾溝通的方式。無論如何,周珠旺也只是先引用真實物件為本。他不只循此保留珍稀的吉光片羽,並更進一步從中築出新視界。細瞧他的創作,就算是常見的石堆、沙灘或單顆奇石,在現實中找不到一模一樣的場景。這表面寫實卻又抽象的世界,畫家已精心重組布局,成為「表面無華至簡、內涵卻遼廣紛然的沙石博物誌」,超出其他寫實作品『借物警喻生死』的範疇(註一)。
 

這些石頭的疊法好似史前的「巨石陣」(stonehenge),不過它們不在英國也不在周珠旺常流連的屏東海岸,而在他心中。你說,這是寫實畫還是抽象畫呢?(作者提供)
這些石頭的疊法好似史前的「巨石陣」(stonehenge),不過它們不在英國也不在周珠旺常流連的屏東海岸,而在他心中。你說,這是寫實畫還是抽象畫呢?(作者提供)

如果沒有手、眼、心高度合一的繪畫意志與技巧,這些令人凝視不忍轉身的心靈風景,恐怕無法執行。除了燒腦,專業的做畫過程還向來是高度的體力活,對周珠旺這位仍想繼續挑戰沙(sand)與塵(dust)之密度的畫家而言,更是重複成千上萬的動作也不言放棄。

如此密集勞心又勞力的行為模式養成,竟可回溯至周珠旺幼稚園時期,而且是他與成千上萬的──鴨蛋,日復一日相處的結果──雖然有點兒不得已。

照理說賞畫看本質即好,無須認識畫家太多的私生活。不過,實在很多人問:周珠旺到底哪兒來的耐心與毅力,可以描繪銀河般的沙塵、可以在大約8乘10公分的畫布上,依然呈現微物之細節?

這些創作太與他的成長歷程連結。賞畫者若能知道相關之處,或有助理解這些石頭沙子的生成脈絡,與其構築的抽象世界所為何來。
 

這幅162x97公分畫作中的沙石數量畫家也算不出,只能以「∞」形容。這幅畫也是周珠旺少數不先確定構圖的作品,就是從中間起不斷的畫,一場動態靜心。(作者提供)
這幅162x97公分畫作中的沙石數量畫家也算不出,只能以「∞」形容。這幅畫也是周珠旺少數不先確定構圖的作品,就是從中間起不斷的畫,一場動態靜心。(作者提供)
這幅畫看似偉岸,只有8x10公分大。周珠旺說,他除了挑戰很細的沙,也挑戰很小的畫。同時照顧到諸多筆法上的細節、還得一樣有內容,是有些難度的。(作者提供)
這幅畫看似偉岸,只有8x10公分大。周珠旺說,他除了挑戰很細的沙,也挑戰很小的畫。同時照顧到諸多筆法上的細節、還得一樣有內容,是有些難度的。(作者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