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再定睛觀察他畫作的細部,仍會發現一些做畫時的筆觸,讓人明白那並非照片,而且是「人」的產物。上述以畫筆開天闢地的概念僅是比喻,畫家並未自以為神。況且周珠旺並不追求完完全全的照像寫實,他的理由很單純:「將筆觸去掉,溫度就沒了。」
他喜歡時間帶來的厚度。桌子上如果有著人們長期使用的歲月痕跡,他覺得更美。同理,畫上若無筆觸,不易感覺時間的存在。他創作,正是留下自己的時間記憶於畫布。雖然那先是屬於他個人的私密,但許哪一天這些物件╱畫作將觸動某位觀者,繼而促使他以自我的方式回應。周珠旺以為,這就是藝術有趣的地方。
他仍常被刻板歸類為寫實主義者。但周珠旺說,他創作時不會去想什麼抽象、寫實,「那些都是評論家在分別。」就像有人喜歡情歌、有人喜歡饒舌,周珠旺自承,他不太喜歡超現實、虛擬的東西,而是「喜歡真實的事物,它跟我們是這麼的貼近。」比方那些常在他畫中出現的沙啊石頭等等,環繞本島俯拾皆是。
他也直白,寫實,畢竟是比較普羅、直接與觀眾溝通的方式。無論如何,周珠旺也只是先引用真實物件為本。他不只循此保留珍稀的吉光片羽,並更進一步從中築出新視界。細瞧他的創作,就算是常見的石堆、沙灘或單顆奇石,在現實中找不到一模一樣的場景。這表面寫實卻又抽象的世界,畫家已精心重組布局,成為「表面無華至簡、內涵卻遼廣紛然的沙石博物誌」,超出其他寫實作品『借物警喻生死』的範疇(註一)。
如果沒有手、眼、心高度合一的繪畫意志與技巧,這些令人凝視不忍轉身的心靈風景,恐怕無法執行。除了燒腦,專業的做畫過程還向來是高度的體力活,對周珠旺這位仍想繼續挑戰沙(sand)與塵(dust)之密度的畫家而言,更是重複成千上萬的動作也不言放棄。
如此密集勞心又勞力的行為模式養成,竟可回溯至周珠旺幼稚園時期,而且是他與成千上萬的──鴨蛋,日復一日相處的結果──雖然有點兒不得已。
照理說賞畫看本質即好,無須認識畫家太多的私生活。不過,實在很多人問:周珠旺到底哪兒來的耐心與毅力,可以描繪銀河般的沙塵、可以在大約8乘10公分的畫布上,依然呈現微物之細節?
這些創作太與他的成長歷程連結。賞畫者若能知道相關之處,或有助理解這些石頭沙子的生成脈絡,與其構築的抽象世界所為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