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瑛觀點:被淡忘的這些人、那些事---為紀念黃埔百年校慶而作

2024-11-17 07:10

? 人氣

未料各路援軍俱遭頑強阻擊,推進遲緩。粟裕更嚴令華野各縱隊,不惜代價強攻。連續3日鏖戰,最終74師彈盡援絕,陣地全失,主帥張靈甫不幸殞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自戰役紀念館後蜿蜒上山,車行數里,便抵孟良崮高地入口。經數十年植樹整治,景觀已迥異當年。循石階穿行林間,隨處可見佈滿彈孔與從中迸裂的巨岩。看板介紹,滿目瘡痍乃共軍當年動用重砲造成。孟良崮系出沂山,屬花崗岩地質。峭壁千仞,久旱缺樹,不利大部隊駐守。可以想像國軍3萬人馬蝟集在這座孤山時,水、糧俱無,仍忍受著碎石如刀的砲轟,便溺充渴飲,搬戰友屍體當掩護的狼狽。吊詭的是,停火當天下午,雷鳴電閃,竟降下甘霖。雨來得不及時,似在預告「天意亡蔣」。

駐足思古間,不時有家長帶孩童擦身經過。紅紅的小臉蛋一邊喘氣,嘴巴還一邊唸著:「攻上孟良崮,活捉張靈甫」。今天並非假日,氣溫偏低,山路又長又陡,遊客卻不見少。看來經電視、電影與文學作品的推波加持,戰役情節早已廣植人心。

登臨刻著「擊斃張靈甫之地」的峰頂。看到兩塊巨石上下交疊,中間僅剩一窄縫。我納悶:如此難以容身的小洞,如何作為大軍指揮所?看周邊告示,原來是某年地震引發崩塌,改變了地貌。我連想起一則舊聞:2015年張將軍的後代想將其遺骨遷葬,此舉卻意外掀起了大陸「國粉」(民國崇拜者)與紅軍將領間針對張的定位,究竟是「反革命戰犯」或「抗日英烈」的網路論戰。疫情期間,我還見過一則報導,謂本地因弔唁獻花的人潮不絕,民間更自發建紀念碑。擔憂敵我不分,於是粟裕後人投訴園區管理單位要求整改,石碑遂遭拆除。

前後對照,我懷疑告示板上所謂山崩,時機湊巧,或與上述網戰、拆碑爭議有關,恐出自人為。實情如何,就如張係自殺或被擊斃的眾說紛紜,只能留待日後發掘了。

為何一介敗軍,還能享有如此盛名?

「我們死守過羅店,保衛過首都。我們馳援過徐州,大戰過蘭封。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聽過YouTube上74師前身的74軍軍歌,便可大概了解該部征戰四方的光榮歷史。抗戰時期,74軍不但有「鐵軍」、「虎賁」的遠播威名,日軍還為其取了「支那第一恐怖軍」的外號。

國共內戰中,74師因清一色美械裝備,兼之受美國顧問訓練,戰力堅實,曾造成共軍不小傷亡,故人稱「五大主力中的主力」。孟良崮戰後,對被俘國軍官兵,共軍皆予特別待遇。為「知己知彼」、「以戰教戰」,中共俘虜管理處還曾組訓這群弟兄操練觀摩,並將審訊及擄獲所得資料,匯整成10萬餘言的「蔣軍第74師的調查研究」,足證重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